導讀: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 71)最為常見。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表現口痛、厭食、低熱、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小皰疹或小潰瘍,多數患兒一周左右自愈,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個別重癥患兒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療藥物主要對癥治療。
作為急診科醫生在工作中有時要求自身全科服務,最近閱讀了有關兒童手足口的相關文獻,其中《兒童手足口診療指南》較為受益,比較實用,小編結合自己的一些臨床經驗,特將該指南解讀如下:
一、兒童手足口病是一種高度傳染、非致死性疾病,有腸道病毒引起(主要是柯薩奇病毒),該病高發于≤5歲兒童中,以口腔潰瘍、皰疹級手足紅疹為主要特征,一般情況下在7-10天內自愈。該病按照癥狀出現的先后順序依次為發熱、咽喉痛、精神萎靡、面頰疼痛、食欲不振、易怒、手-足紅疹和口腔潰瘍-水皰,該病的嚴重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僅為1.1%,但是一旦發生嚴重并發癥死亡率會上升至為3.0%,這些嚴重的并發癥有脫水(可表現為口干、眼部凹陷、排尿減少)、心肺并發癥如肺水腫、神經系統并發癥(指南中指出常為病毒性腦膜炎)。
二、手足口病的主要傳播途徑為親密接觸(包括親吻、觸碰帶有病毒物品)、空氣傳播、接觸排泄物(文獻中強調了接觸污染的泳池被感染的幾率較前增加)、接觸已感染部位特別是皰疹液體等,針對這些情況建議清潔衛生及隔離感染人群。指南中明確提出注意飲食可以有效緩解口腔疼痛,故建議避免辛辣食物、使用柔軟食物必要時流質飲食等
三、當出現脫水狀態、拒食、體溫大于39攝氏度連續3天以上等癥狀時往往表示疾病未有良好控制,需要警惕并發癥的發生。建議針對并發癥適時補液、抗病毒藥物應用及合理氧濃度供氧。對于口腔潰瘍局部癥狀可以使用利多卡因凝膠,如果皰疹破裂建議涂抹抗生素類藥膏,指南中特別強調了兒童不可以使用阿司匹林,而對于止痛和退熱建議使用布洛芬或對乙酰胺基酚。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