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日起,《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準》正式實施。預包裝食品從此有了營養標簽,而所謂營養鹽則要求“退市”。有了法規,還是無法回答市民心中所有疑惑,而市場上林林總總的食品,讓人暈頭轉向,過于專業的標注也讓人看得云里霧里。
拖拖拉拉型:營養鹽該退市卻還能買到
根據衛計委公布的新修訂的《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準》,不再允許食鹽添加除碘之外的營養強化劑,于2013年1月1日起強制執行。花樣繁多的各種營養強化鹽,從2013年1月1日起禁止生產。不過,衛計委門表示:“2013年1月1日之后,生產單位生產營養強化食品必須執行本標準,但在該日期前生產的食品可在產品保質期內繼續消瘦至保質期結束。”就是這句話,讓營養鹽的“退市”拖拖拉拉。
昨天記者探訪了新街口三家超市,調味料專柜確實“趕緊”了許多,都是1.5元左右的普通鹽,以往花花綠綠的各類所謂強化營養鹽消失了。不過,在羊皮巷菜場的攤位,記者還是找到了所謂“鈣強化營養鹽”。業內人士表示,強化營養鹽類要完全消失,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市場消化。
有關專家表示,人主要通過食物攝入營養,通過食鹽獲取營養并不可靠。
看著迷糊型: 高鈣奶只是一個“噱頭”
不是所有食品都可以標榜自己“富含”某種營養成分,必須達到一定的添加量才行。南京醫科大學莫寶慶教授說,比如“高鈣”,每100克固體食品中鈣含量不少于240毫克、每100毫升液體食品中鈣含量不少于120毫克時,才能標示。
記者走訪超市發現,有不少“高鈣”產品在消瘦,比如高鈣奶,營養標簽寫著每100克里含有130毫克的鈣,這樣看確實符合“高鈣”食品的標準。不過,很多市民對此感到疑惑,牛奶本身含鈣量就很高了,“高鈣”牛奶中的鈣又是如何“多”出來的呢?
江蘇省級機關醫院營養師蔡曉真說,奶本身確實含有很多鈣,其實不必再人為添加。“高鈣奶”很大程度上是商家的“噱頭”,是用來吸引人們購買的。牛奶加鈣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沒人能證明額外加的鈣和牛奶原來的鈣能保持一樣的吸收率。所以,買普通牛奶就好了。
渾水摸魚型 :添加劑標示玩“含糊”
快報發現,市場上大多數食品都有“營養標簽”,標注了含有什么營養成分。但看似很正規的外包裝上,商家總愛“耍點小聰明”,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進行標注,規避一些可能影響消瘦的關鍵文字。在一款威化餅上,有著色劑110、抗氧化劑300等標注,著實讓人看不太明白這個添加劑到底是什么。而按照規定,所有食品添加劑必須在食品標簽上明顯標注。
“營養標簽”如何才能看懂呢?南京市中醫院營養師吳欣耘說,預包裝食品應當在標簽上強制標示四種營養成分和能量(4+1)含量值及其占營養素參考值(NRV)的百分比,“4”是指核心營養素,即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1”是指能量。衛計委門專家介紹,你可以把NRV當成一把尺子,如果寫著30%,就是滿足了一天需要的約1/3。
吳欣耘說:NRV可以幫助消費者避免過食營養素。假如你今天攝入的NRV已接近最高量,就要控制熱量的攝入。比如一款餅干,100g的能量營養素參考值為25%,蛋白質15%,也就是說,吃這個餅干100g,就能得到一個成年人一天所需能量的25%和蛋白質的15%。如果一塊餅干按照平均5克計算,也就是說,吃20塊,才能滿足成年人一天所需要的25%能量和15%蛋白質。
如果吃20塊就飽了的話,蛋白含量明顯偏低,不適合長期吃,可以另外補充一些高蛋白食物來平衡。
名詞解釋:啥叫預包裝食品?
所謂預包裝食品,是指預先定量包裝好或裝入容器中向消費者直接提供的食品,包括餅干、醬油、肉醬、腐乳、速凍食品以及奶制品等,根據新標準,上述食品都需要有“營養標簽”。一些生鮮食品可不在此列,如生肉、生魚、現制現售食品等。天然礦泉水、飲用純凈水等也無需標示“營養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