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已有隨機對照研究顯示認知行為治療(CBT)及5-HT再攝取抑制劑(SRIs)針對兒童強迫障礙(OCD)的療效。盡管也有meta分析對這些結果進行了確認,但卻很少有研究討論上述兩種手段療效的影響因素及治療應答及緩解比例。一項6月30日在線發表于《抑郁與焦慮》的研究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探討。
該研究由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的Joseph F. McGuire等研究者所開展。受試者從PubMED、PsycInfo、ProQuest Dissertations及Theses Online全面檢索了920篇摘要及引文,并最終確定了20項符合入組標準的RCT,涉及507名使用CBT及789名使用SRI的兒童OCD患者。兩種治療手段的療效使用Hedges'g進行評定。結果顯示:
☆ 隨機效應meta分析模型顯示,CBT治療兒童OCD的效應值(Hedges'g=1.21)、誘導治療應答(相對危險度[RR]= 3.93)及癥狀/診斷緩解(RR = 5.40)的效應均較突出;產生治療應答和癥狀/診斷緩解的需治數(NNT)=3;
☆ 當患者共病焦慮的程度更為嚴重、治療接觸更佳及治療磨損(treatment attrition)程度較輕時,CBT療效更佳;☆ SRIs治療兒童OCD的效應值(g = 0.50)、誘導治療應答(RR = 1.80)及癥狀/診斷緩解(RR = 2.06)的效應為中等;產生治療應答和癥狀/診斷緩解的需治數(NNT)=5;
☆ 較高的方法學質量與SRIs較低的治療應答率相關。
研究者認為,從臨床層面而言,上述結果具有一定指導意義:首先,上述發現為臨床醫師提供了相關數據,這些信息可用于在治療決策進程中指導患兒家人,以及為患兒/父母提供治療預期;其次,研究提示,共病焦慮障礙或抽動穢語綜合征/慢性抽動(TS/CTD)的OCD患兒均為CBT的理想候選;第三,鑒于CBT治療轉歸的改善與較理想的治療接觸及較少的治療磨損相關,因此,醫師應更早地鼓勵那些希望中斷治療的家庭堅持完成一整個周期的治療。
文獻索引:McGuire JF et al. A meta-**ysis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and medication for child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moderators of treatment efficacy, response, and remission. Depress Anxiety. 2015 Jun 30. doi: 10.1002/da.22389. [Epub ahead of print]
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是一種破壞性很強的精神障礙。證據顯示,精神科住院部...[詳細]
PANSS-30、PANSS-14和PANSS-8 均不具有“可擴展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