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骨髓炎是由化膿性細菌經血行感染引起的骨髓炎癥,多見于小兒。在住院治療消除急性癥狀(如發熱、疼痛、活動障礙等)后,多數患兒會出院回家完成后續為期 4-6 周的抗生素治療,而出院后抗生素治療選擇哪種用藥方式最安全面有效呢?
現家庭抗生素治療多通過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方式給藥,該方式優點為有效給予穩定濃度的抗生素,缺點為有創性、感染、血栓等嚴重并發癥多;口服給藥方式生物利用度也很高,且用藥方便、少并發癥,但現有數據尚不足以證實口服用藥療效如何。
費城兒童醫院兒科臨床療效中心普通兒科部 Keren 博士等為此進行了一項回顧性研究,旨在比較急性骨髓炎患兒出院后選用 PICC 或口服用藥完成后續抗生素治療的效果。結果發現,口服給藥方式治療失敗比例不多于 PICC 方式,口服抗生素或為急性骨髓炎患兒出院后可選的一種用藥方式,該結果于 2014 年 12 月 15 日在線發表在 JAMA Pediatrics 上。
研究人員收集 2009 年 1 月 1 日 -2012 年 12 月 31 日期間在 36 家兒童醫院住院治療的患兒信息,通過出院編碼確定潛在滿足入組條件的研究對象。隨后,仔細審查病例記錄確定入組對象,依照出院后繼續用藥方式,將其分配入家中 PICC 靜脈用藥組或家中口服用藥組。根據院內、跨醫院的傾向評分匹配分組,用以調整分組混雜因素。
患兒入組標準為:入院時年齡≥2 個月但不足 18 歲,出院于 2009 年 1 月 1 日 -2012 年 12 月 31 日期間,出院診斷為“急性骨髓炎”或“部位不明骨髓炎”.
排除標準包括:因急性、部位不明骨髓炎或慢性骨髓炎住院治療 6 個月時間者;并發慢性心臟、血液、免疫、腫瘤或呼吸系統疾病,有可能增加骨髓炎治療失敗風險者;未通過急診入院接受治療、之前治療史不明者;后來轉診至其他醫院治療者;合并其他明確部位的骨髓炎者;住院治療不足 2 天或遠超 14 天者。
研究主要觀察終點為治療失敗情況,包括返回急診就診,更改抗生素處方、劑量而再入院治療,延長抗生素治療時間,從口服轉換為 PICC 治療,骨膿腫切開引流,壞死骨清創,骨活檢,皮膚或肌肉膿腫切開引流,關節腔穿刺,或診斷病理性骨折;次要觀察終點為治療藥物不良反應比例、PICC 置管并發癥以及三個觀察指標的綜合情況。
共有 2060 例兒童和青少年骨髓炎患者納入本研究。其中,1005 例出院后接受口服抗生素治療、1055 例接受 PICC 給藥治療。跨醫院和院內匹配性分析顯示,口服組治療失敗比例不多于 PICC 組。藥物不良反應比例兩組均較低(兩組 <4%),但 PICC 組藥物不良反應比例略高。
PICC 組中,158 例(15.0%)出現 PICC 并發癥,處理方式包括前往急診就診、再住院或先急診后住院。跨院或院內匹配性分析顯示,PICC 組患兒返回急診就診或因任何不良反應再入院的風險更高。
該項研究發現,急性骨髓炎患兒出院后完成后續抗生素治療時,選用有創性給藥方式 PICC 沒有比采用口服給藥獲益更多。鑒于 PICC 給藥方式存在諸多并發癥風險,該研究提示臨床醫生,在治療其他骨髓炎患兒時,不妨考慮采用有效的口服替代方案進行出院后治療。
長期以來,人類得以生存往往會面臨高水平的基因突變,而這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所...[詳細]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是早產兒常見的呼吸系統并發癥之一。布**是一具有高效局部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