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呼吸治療學組
人工氣道的建立改變了氣溶膠輸送的環境和方式。氣溶膠從霧化裝置中產生,在呼吸機的正壓作用下通過管路和人工氣道輸送,最后進入下呼吸道,整個過程受到一系列復雜因素的影響。
為規范我國機械通氣時霧化吸入治療,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呼吸治療學組結合近年來的國內外進展,制定本共識。其中的推薦意見依據2001年國際感染論壇(ISF)提出的Delphi分級標準(表1),將涉及的文獻按照研究方法和結果分成5個層次,推薦意見的推薦級別按照Delphi分級分為A——E級,其中A級為最高。
可用于機械通氣患者霧化吸入的裝置有小容量霧化器(small-volumenebulizer)和加壓定量吸入器(pressure meter dose inhaler,pMDI)。
以下為共識中提供的15條推薦意見,共識相關循征依據請見共識原文。》》》》點擊下載共識
一、小容量霧化器
推薦意見1:使用未配備霧化功能的呼吸機時,如需進行霧化吸入,建議選擇定量吸入器、超聲霧化器或震動篩孔霧化器進行霧化吸入,以免影響呼吸機的送氣功能(推薦級別:E級)。
推薦意見2:如需使用額外氣源驅動的噴射霧化器,需適當下調呼吸機預設的容量或壓力;密切觀察患者,如出現觸發不良造成通氣不足,需更改模式或支持力度,以保證有效通氣量。對慢阻肺患者,盡量采用壓縮空氣驅動;如采用氧氣驅動,需適當下調呼吸機預設吸氧濃度(推薦級別:E級)。
推薦意見3:應用持續產生氣溶膠的霧化器時,建議關閉或下調基礎氣流量;當基礎氣流關閉時,建議將霧化器置于吸氣肢管路距Y型管15cm處;當基礎氣流存在時,建議將霧化器置于加熱濕化器進氣口處(推薦級別:E級)。
推薦意見4:使用小容量霧化器進行霧化吸入時,在呼氣端連接過濾器以吸附氣溶膠,避免損壞呼吸機內部精密部件;過濾器需定期檢測或更換(推薦級別:E級)。
二、加壓定量吸入器
推薦意見5:在呼吸機送氣初摁壓pMDI,兩噴之間間隔15s,使用前上下搖動pMDI即可,兩噴之間無需再次搖動(推薦級別:D級)。
推薦意見6:機械通氣應用pMDI時,宜選擇腔體狀儲霧罐連接(推薦級別:C級)。
推薦意見7:將PMDI及儲霧罐置于吸氣肢管路Y型管處(推薦級別:D級)。
推薦意見8:霧化吸入時,可不用關閉加熱濕化器;如應用小容量霧化器需適當增加藥量;如應用pMDI需連接干燥的儲霧罐,使用完畢后立即取下(推薦級別:D級)。
推薦意見9:如果使用人工鼻,霧化吸入時需將其暫時取下(推薦級別:D級)。
推薦意見10:機械通氣患者霧化吸入的藥量及次數較普通患者適當增加(推薦級別:C級)。
推薦意見11:應用低密度氣體輸送氣溶膠可增加肺內沉積量。必要時可選擇用壓縮氧氣或空氣驅動噴射霧化器,用氦-氧混合氣體輸送氣溶膠(推薦級別:D級)。
推薦意見12:氣管切開患者脫機后需要使用小容量霧化器吸入時,宜用T管連接;霧化同時使用簡易呼吸器輔助通氣,可增加進入下呼吸道的藥量(推薦級別:E級)。
推薦意見13:霧化吸入時,盡量減少呼吸機管路打折,避免使用直角彎頭(推薦級別:E級)。
四、霧化吸入療效的評價
推薦意見14:機械通氣患者使用支氣管舒張劑,可通過監測使用前后呼吸力學的變化來反應其療效(推薦級別:E級)。
五、無創通氣時霧化吸入
推薦意見15:無創通氣患者接受霧化吸入時管路和面罩應盡可能地密閉;霧化器宜置于呼氣閥與面罩之間(推薦級別:D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