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下午,一位有腦出血史、暈厥史,還伴有呼吸衰竭的79歲患者在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成功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當天下午患者就開始吃飯。這是我國第一個經導管瓣膜病臨床試驗項目的最后一例手術。而該臨床項目的完成開啟了我國老年瓣膜性心臟病“不開胸”治療的新時代。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心內科專家高潤霖院士解釋說,心臟中有四個瓣膜,就像一道道門戶,保證血液的正常流動。主動脈瓣就是血液通向全身的“大門”,一旦它出現嚴重狹窄,血液就無法被順利輸送到全身,從而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患者會出現乏力、反復的胸痛或胸悶,嚴重時會發生暈厥,最終導致心力衰竭、甚至是猝死。
“以往人的心臟瓣膜出了問題,都要開胸手術切除破損瓣膜,植入新的人工瓣膜。”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副院長、國家心血管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楊躍進教授指出,近年來,不能常規開胸手術或手術風險高的患者可以做介入治療,通過導管置換瓣膜。雖然介入換瓣膜是個微創手術,但對技術要求很高,我國2010年才將這項技術應用于臨床,目前全國只有幾個大的醫療中心能完成這項微創手術;此外,人工瓣膜和其他醫療器材研發相對滯后,也是我國不能大規模應用這一技術的原因之一。
為了能讓更多高危的心臟瓣膜病患者得到治療,我國將用于微創治療的人工瓣膜的研發列入了“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該項目由高潤霖院士組織實施,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醫院作為組長單位,聯合多家知名大醫院組成了強大的科研團隊,最終研發出了國產的心臟瓣膜。課題組人員還發現國人瓣膜病在發病特點和病理形態等方面,與國外存在著巨大差別,進一步證實自主研發國產瓣膜的必要性。
“這一臨床試驗,采用國內自主研發的VENUS-A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裝置,主要用于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外科不能手術和高危患者。”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冠心病中心副主任吳永鍵教授介紹,項目共入選80例患者,年齡最大的92歲,20%以上超過85歲。“目前已全部完成手術,其中成功77例,在國際上處于較好水平。”
吳永鍵表示,這一項目也創造了從瓣膜評價到介入操作的技術路線,這表明今后介入換瓣膜有望在全國多家醫院大規模推廣。
近期,美國心臟學會(AHA)發布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相關事宜的科學聲明,...[詳細]
糖尿病與冠心病互為高危因素。當糖尿病與冠心病并存時,患者發生嚴重不良心血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