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在其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中,融合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許多哲學流派、經學流派,無不在中醫學的歷史上留下痕跡;中醫學形成和發展,處于宏觀認識客觀事物的知識背景和氛圍、故只能呈現宏觀優勢和微觀劣勢;中醫學的臨床療效與醫生個人的思維技巧及能力密切相關;中、西醫藥的認識研究方法不同,形成了醫學藥學的兩大流派。
認識基礎不同
中醫是建立在形象思維基礎之上,像“象形文字”一樣,采用“三維空間”思維,上至宏觀天體運行、地理環境(**,五運六氣學說);中至人體系統(臟腑等學說);下至微觀“宇宙統一場”“人體生物場”(五運六氣,經絡學說),利用人體的直覺、體驗找出三個系統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防病治病學說。
西醫發展建立在形式邏輯基礎之上,采用“二維空間”思維,利用抽象思維和試驗,建立了對人體局部功能,病因和治療方法的認識。
觀察方法不同
中藥則是通過人體直接“感悟”,對“宇宙統一場”“人體生物場”及微觀物質“氣”有所認識,并建立了與宏觀天體、人體有形系統、動植物等藥物在內聯系基礎上的經驗總結。西醫藥是利用解剖、分解、分析等方法在顯微鏡下觀察微觀物質的經驗總結。
中西藥功效認識途徑不同
中藥是“神農嘗百草”開始的,不僅體驗對局部疾病療效的認識,也體驗了對人體整體陰陽平衡的作用,建立既考慮局部治療功效,又考慮整體平衡的“君臣佐使”的中醫藥理論體系。
而西藥功效是從實驗室開始通過動物試驗,臨床觀察取得對局部疾病治療作用的認識。
中西醫藥認識過程不同
中醫發展強調“無為”,盡量不用主觀影響客觀。是一個從客觀經驗累積到主觀結論總結的過程。西醫發展是與西方科學技術發展同步的,是先設立“假說”,通過推理、試驗、驗證“假說”成立,得出結論,是一個從主觀判斷到客觀檢驗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