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上下肢反射檢查
2018-12-04 16:00
閱讀:13127
來源:愛愛醫
作者:韓冰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臨床醫生在工作中診斷上運動神經元病變、下運動神經元病變和全身性病變時,必須具備檢查反射的臨床技巧
臨床醫生在工作中診斷上運動神經元病變、下運動神經元病變和全身性病變時,必須具備檢查反射的臨床技巧。檢查過程中藥檢查反射功能的不對稱性,因為一旦發現不對稱,即表示可能存在病變。如果是不對稱情況很輕微,可能難以判定是否該特別反射發生異常且減弱,或者是對策的反射異常且增強。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考慮其他病史和體格檢查所見,來評估反射功能。下面來介紹一下臨床中比較常用的幾個上肢和下肢的反射檢查方法。
1. 深腱/肌肉牽張反射的分級:檢查過程中,須令患者放松,擺放適當姿勢,必須與對側反射作比較,并且與其他身體所可引發的反射相比較。深腱/肌肉牽張反射的分級如下:0級:肌肉無反應;1級:反應減弱;2級:正常;3級:反應過強,無肌陣攣;4級:反應過強,有肌陣攣。
2. 肱二頭肌反射(C5):患者上肢松弛垂在體側,檢查者一手指放在患者肱二頭肌肌腱處,一手持反射錘敲擊手指,出現肘關節屈曲或肱二頭肌收縮。
3. 肱橈肌反射(C6):患者肘關節適度屈曲,檢查者用反射錘敲擊患者肱橈肌肌腱,肘關節屈曲時肱橈肌收縮。
4. 橈側腕伸肌反射(C6):檢查者用反射錘輕敲患者前臂近端外側的橈側腕伸肌肌腱(肱骨外上髁的遠端),腕關節伸展。
5. 旋前圓肌反射(C6):患者肘關節屈曲,前臂置于中立位,檢查者用反射錘輕敲患者橈骨遠端,前臂旋前或旋前圓肌收縮。
6. 肱三頭肌反射(C7):檢查者支撐患者手臂,令其被動外展,肘關節屈曲,輕敲患者肱三頭肌肌腱,肘關節伸直。
7. 髕反射(L4):患者膝關節屈曲,檢查者用反射錘輕敲患者髕骨下緣髕腱位置,股四頭肌收縮,膝關節伸直。
8. 內收肌反射(L3):患者仰臥,雙腿自然垂放在檢查臺邊緣,檢查者用反射錘輕敲患者大腿內側遠端的內收肌,髖關節內收。
9. 內側腿后群肌反射(L5):患者端坐,足部置于地板上或足凳上,檢查者用手指穩固壓住患者內側腿后肌群的肌腱上,用反射錘輕敲自身的手指,膝關節屈曲或手指下方的內側腿后肌群繃緊。
10. 踝陣攣反射(S1):患者端坐,足部平放在地板上,檢查者用反射錘輕敲患者跟腱,腓腸肌和比目魚肌收縮,足跟抬起,踝關節跖屈。
11. 外側腿后群肌反射(S1):患者端坐,足部置于地板上,檢查者用手指穩固壓住患者外側腿后肌群的肌腱上,用反射錘輕敲自身的手指,膝關節屈曲或手指下方的外側腿后群肌繃緊。
上下肢肌肉的反射活動受相應支配神經的控制,臨床中要熟練掌握各個部位的檢查方法,了解相應的支配神經,通過臨床查體找到病變的位置,再結合各種臨床檢查來確定疾病性質,才能夠對因治療,才能夠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臨床體格檢查在臨床診療活動中是很重要的一項,這是醫師收集疾病信息,了解病情的重要手段,需要得到重視。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