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例資料:
一、圖例資料:
患者男性,76歲,以心悸不適一周前來就診。
心電圖診斷:
心房顫動
右束支性室性早搏
完全性右束支阻滯
U波改變
知識點:
圖中P波消失,代之f波,R-R間期不等,為心房顫動。V1導聯QRS波群呈rSR’型,Ⅰ、V5、V6導聯的S波粗頓,符合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圖中藍色標注提前出現寬大畸形的QRS波群,為室性早搏,I、aVL、V5、V6呈單向寬大R波;V1、V2呈QS或rS型,其r小于竇性r波,額面QRS電軸正常 ,考慮右束支型室性早搏。 在V2~V6導聯U波>1/2T波,考慮U波改變,建議血鉀檢查,排除是否有低血鉀可能,最終結果還是以生化電解質檢查為準。
心房顫動合并束支阻滯心電圖表現:
1.心電圖具有心房顫動的心電圖表現:P波消失,代之以形態、間距及振幅均絕對不規則的心房顫動波(f波),頻率350—600bpm。心室率極不規則,QRS間距絕對不等。
2. QRS波群形態表現為右束支或左束支阻滯的特征。QRS波群具有易變性,同時可有額面電軸的特征性改變。
在心房顫動心電圖中,當QRS波群增寬,要考慮是否合并其他問題,常見合并有室內束支阻滯、室內差異性傳導、心室預激等。
心房顫動伴室內束支阻滯時,基礎心律為心房顫動,QRS波群增寬,形態符合室內束支阻滯的表現,心房顫動前心電圖原有室內束支阻滯的表現。
右束支發出的早搏激動,具有雙向傳導性能:一方面循右束支下傳,最先引起右束支及右室除極,起始QRS向量向右向前;另一方面逆行上傳至希氏束再沿左束支下傳引起左室除極,因左束支除極較晚,最大QRS向量指向后方,整個QRS環投影在V1、V2導聯負側形成以S波為主的rS及QS型,QRS環全部投影在V5、V6導聯軸正側,形成單向寬大R波形,呈左束支傳導阻滯圖形。
三、臨床意義:
心房顫動發生率隨增齡而升高,心房顫動患病男女相近。雖然這種心律失常本身并不代表一個威脅生命的情況,容易使人于心房血栓形成。其結果是,心房顫動會增加死亡、中風和血栓栓塞的風險,大大減少了患者生存質量的生活。陣發性房顫( PAF )是第一階段,在此階段,心律失常自發終止,而不需要醫療干預。下一個階段是持續性房顫,這就需要藥物或電復律( ECV)的,允許其終止。最后一個階段是永久性房顫,終止是不可能的, 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上一方面, 心房顫動的轉復的概率非常低,另一方面,有較高的風險。心房顫動伴束支阻滯,多見于器質性心臟病,如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等;臨床治療消除易患因素、轉復和維持竇性心律、預防復發、控制心室率、預防栓塞并發癥為治療原則。對于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常采取導管消融來治療心房顫動。自1998年法國Haissaguerre小組率先采用局灶性消融治療陣發性房顫的方法以來,導管消融就被廣泛應用。在陣發性心房顫動肺靜脈階段性消融術后,成功率多在70-80%,但仍有較高的復發率。而環肺靜脈消融術(CPVA)對陣發性心房顫動的成功率為91%,慢性心房顫動的成功率為83%。環肺靜脈電隔離術處理了肺靜脈前庭后,又確保了肺靜脈的隔離,能有效治療心房顫動,以成為目前治療陣發性心房顫動的主流術式。
參考文獻:
1.盧喜烈編. 心電圖診斷解讀[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2.01.
2.高修仁,馬虹,張萍等主編. 心房顫動 基礎到臨床[M]. 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2010.10.
3.蘇拉維茨(BorysSurawicz)著;尼蘭斯(TimothyK·Knilans)著;郭繼鴻譯;洪江譯. 周氏實用心電圖學 第6版[M]. 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