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受被做哭激烈娇喘gv视频,成人片免费网站,今天高清视频免费播放作文,欧美大片ppt免费

資訊|論壇|病例

搜索

首頁 醫學論壇 專業文章 醫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培訓 醫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學會議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專業交流 > 耳部望診在中醫臨床上的診斷價值

耳部望診在中醫臨床上的診斷價值

2018-12-04 13:00 閱讀:3821 來源:愛愛醫 作者:田喜江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中醫望診主要是觀察人體的神、色、形、態,分整體望診和局部望診。其中尤以局部望診的觀察內容居多,診斷價值也比較大。
中醫望診主要是觀察人體的神、色、形、態,分整體望診和局部望診。其中尤以局部望診的觀察內容居多,診斷價值也比較大。舌、鼻、耳等五管的形態、顏色變化都可以反應五臟六腑的虛實寒熱病變情況,多數中醫比較重視舌質和舌苔的檢查,其實耳朵部位的望診臨床價值也比較大。《中醫診斷學》教材中對耳部的望診描述文字不是特別多,但是簡明扼要,教材認為耳廓上的一些特定部位與全身各部有一定的聯系,其分布大致象一個在子宮內倒置的胎兒,耳部皮膚上的形態、色澤變化可以反應身體的某部有了病變,如色白為寒、色青為痛、色黑為腎虛;形瘦為虛、耳輪焦干多見于下消證等,具體內容可見教材。只不過中醫生在臨床上多不重視耳部望診,只有少數醫生偶然應用,耳部望診遠不如舌部望診等望診方法應用廣泛,個人認為多重診斷可以減少誤診的概率,中醫診法簡便有效,應用原則應該如韓信將兵士,多多益善,因此應對有臨床有效的診斷方法多加研究與應用,在這里結合中醫文獻學習與臨床經驗對耳部望診法做一相對系統的歸納總結,供同道研討。現代中醫從耳針發展起來的耳診法文獻比較多,與中醫傳統耳部望診雖然有聯系,但其自成理論體系,因此不在這里論述。
現在已知中醫典籍中有兩部望診專著,分別為《望診遵經》、《望色啟微》,這兩部著作對歷代望診理論與經驗做了匯總,其它中醫臨床著作和診斷專著的耳部望診內容與此大同小異。

一 耳部形態與全身氣血盛衰
耳部肉厚而潤澤,是氣血充足;耳部瘦削而枯槁,為氣血不足;耳輪肌膚甲錯多見于久病氣滯血瘀。

二 耳部形色變化反應腎功能的虛實
中醫認為為腎開竅于耳,故“耳也者.腎之官也.故察耳之好惡.可知腎之強弱也[1]”。
耳輪焦黑干枯多見于下消證,是腎精虧極,精不上榮所致;耳輪萎縮是腎氣竭絕之危候;
腎又主骨,因此耳部皮膚出現五色變化,是病位在骨,黃赤為熱,青黑白為寒。

三 耳后絡脈與痘瘡輕重
痘瘡俗稱天花,是一種傳染病,在古代是多發病、常見病,現代社會因為疫苗的推廣與預防醫學的發展,痘瘡(天花)疾病幾乎已經不存在,但是根據觀察耳后絡脈的形色變化判斷痘瘡的病因病機和預后的醫學理論仍有臨床應用意義。

1出痘之后,耳后紅筋,痘癥輕微;耳后紫筋、青筋、黑筋,病情嚴重。
2凡出痘,耳后筋三條而枝葉多,色淡紅者吉、系心經發痘,主頭面稀少;耳后筋紫赤色者,主肝經發痘,而急出者兇;耳后筋蒼黃色者,或筋頭大而根轉小,系脾經發痘,主頭面胸腹必稀;耳后筋淡而色白者,枝葉繁亂,系肺經發痘,出如蠶種,主癢塌極兇之兆;耳筋色黑,枝葉多者,系腎經發痘,主黑陷伏毒[2]。
3耳上輪屬心,凡出痘時,宜色紅而熱,若色黑與白而冷,其筋紋如梅花品字樣,或串字樣,從耳皮上出者,皆逆也;耳下輪屬腎。凡出痘時,其色宜紅紫帶冷,不宜淡黃壯熱,如筋紋梅花品字樣為順,若如蚤咬芝麻之形者,為險逆難治之候;耳后耳里屬肺。凡出痘時,其色宜淡白帶溫,不宜紅紫壯熱,如見茱萸形,或燈火燒烙之樣為逆;耳后耳外屬肝,凡出痘時,其色宜青帶溫,不宜淡白冰冷。稀疏者吉,稠密者兇;耳后中間屬脾,凡出痘時,宜蒼黃溫和,不宜青色壯熱,稀疏如黃蠟色者吉,稠密如蟻色帶青者兇[3]。

耳部分屬于心、肝、脾、肺、腎五臟的理論正是本文強調的重點,雖然在中醫古代典籍中只用耳部分屬五臟的理論診斷痘瘡疾病,但是從其對病機的論述中可以看出,痘瘡疾病的病因病機預后與五臟的虛實寒熱相關,因此五臟的虛實寒熱引起的耳部形色變化也可以用于診斷其它疾病。色黃為實熱,色淡紅為虛熱,色青為寒為氣滯,色白為虛寒,色黑為寒為痛,這種診法與舌診五臟分屬的原理與用法相似,應該引起中醫臨床醫生的重視。正如《厘正**要術》所言“是篇察耳,耳雖為腎竅,而五臟所結,系于耳者居多。外感則或冷或熱,內傷則或暗或滯。善診面色者,神明而熟察之,亦辨證要法也。若徒取以辨痘證則拘矣。[4]”

四 其它
兩耳時紅時熱者,為外感風熱;兩耳尖發冷者,可能發痘疹;耳上起青筋者主肝風內動;
耳背有紅絡、耳根發涼,多是麻疹先兆;兩耳后有黑筋,甚至到達發際,主臍下寒痛。

參考文獻
1(清)汪宏著,王小蕓等校注.《望診遵經》.第一版,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121。
2(清)張振鋆著,盛維忠等校注.《厘正**要術》.第一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5年:11。
3(清)張振鋆著,盛維忠等校注.《厘正**要術》.第一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5年:11-12。
4(清)張振鋆著,盛維忠等校注.《厘正**要術》.第一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5年:12。




分享到: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远县| 龙井市| 潞城市| 招远市| 大关县| 康马县| 敖汉旗| 遂昌县| 灵山县| 含山县| 襄樊市| 丽江市| 铜梁县| 上栗县| 体育| 资阳市| 河津市| 夹江县| 佛山市| 九龙坡区| 临夏市| 吉林省| 迁西县| 周口市| 九江市| 凤城市| 平山县| 泸西县| 潮安县| 厦门市| 卢龙县| 年辖:市辖区| 缙云县| 高青县| 兴城市| 隆德县| 沙坪坝区| 衢州市| 屏东县| 邵阳市| 仁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