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蘇明,男,漢族,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同濟醫學院臨床神經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會腦血管病學組組長。
2012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于6月29~7月1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我們采訪了同濟醫學院臨床神經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張蘇明教授。
1.對于超急性期腦梗死的治療,目前的現狀和對策?
張蘇明教授:長期以來,rt-PA治療超急性期腦梗死的時間窗被認為是3小時,新近研究卻證實其時間窗約在4.5個小時之內。自1995年采用溶栓治療以來,國際 上已有5個靜脈應用rt-PA治療腦卒中的Ⅲ期臨床試驗報道,但近期在歐洲卒中會議上報告的DIAS-2 Ⅲ期溶栓試驗卻是陰性試驗,結果令人迷茫,有待于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當前,腦梗死的超急性期的治療,主要在于院前和院中的快速反應。建立迅速轉送、快速反 應處理的綠色通道和一條龍服務體系,完善其中每個具體的細節,改變既往被動的應診管理模式和體制是提高腦卒中急診救治水平的關鍵。
2.腦出血現在及未來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張蘇明教授:近年來,人們開始關注另一種僅在多種模式MRI序列上得以描述的“腦出血”——顱內微出血(CMB),目前認為高血壓是CMB發生的原因和獨立危險因素。尤其是當腦缺血患者同時有CMB,需要使用抗血小板制劑和抗凝劑進行二級預防時,或需要進行溶栓治療前,其相關風險倍增,可能會發生繼發性腦出血。
近年的研究資料表明,在腦出血急性期,約1/3的病例由于繼續出血或再出血,會在癥狀出現后的最初幾個小時內發生血腫繼續擴大,并伴隨神經系統癥狀的惡 化。一般認為,血腫擴大的高發時間是在發病后6小時內,少數發生在6~24小時之間,24小時后僅有極少部分病例會發生血腫擴大。目前,將止血劑應用于血 腫微創清除術的治療組合是可能的探索方向,仍然值得在臨床研究上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