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藥材成本上漲、原料缺失,藥品部門審批標準的提高,醫院的自制藥劑面臨困境。專家希望醫院能建一個藥劑檔案,將這些自制藥的配方、應用情況詳細記錄保存,方便以后生產。
醫院的小藥膏買不到了
“這么好用的藥,停產太可惜了。”家住四方區的閻懷禮老先生告訴記者,他以前臉上長癬,醫生給他開了一種醫院自制的小藥膏,3塊錢一小管,用著效果很好,“我孫子這兩天不知怎么回事手上長了一小塊癬,我想給他也買這種藥,醫生卻告訴我不生產了。”海慈醫院藥劑
科的張偉主任介紹說,海慈醫院以前的自制中藥藥劑百余種,而現在只剩下33種,其中有22種自制藥劑已經納入醫保。
“醫院的自制藥劑大都是一些老中醫根據臨床經驗,結合一些中醫知識研制出來的,都有20年以上的臨床應用,價格比較便宜,而且效果比較好。”張主任稱,一些老中醫都比較習慣用這些自制的藥劑,一些老“病號”也比較認,但一些年輕的醫生因為用藥習慣的不同,不大使用這些藥劑,所以生產得越來越少。
有些當藥引的動物已滅絕
現在藥監局對于醫院自制藥劑的標準提高,讓一些醫院不得不放棄了部分自制藥劑,“醫院生產自制藥劑本來就是小規模的,不可能像藥廠那樣可以大量生產,如果我們生產一種藥劑,市場的需求量是50支,要送去檢測的就達到10支,而本身自制藥劑利潤就薄,所以只能停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