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含脂質的纖維粥樣斑塊一旦破裂,往往導致心臟性猝死和心肌梗死。血管內超聲(IVUS)已被廣泛用于檢測不穩定斑塊的特征。過去的四年里,冠脈內近紅外光譜技術(NIRS)也被證實可用于檢測脂質斑塊。何不聯合兩種技術,共同檢測纖維斑塊呢?下面就由 Nature 雜志邀請的 Karina Huynh 為我們講解一番。
事實上,IVUS 和 NIRS 兩種檢測手段確實可以通過 1 根導管,同時獲取影像資料。一項發表在 JACC 雜志的研究中,Kang 及其同事便在探索可以提高 IVUS 和 NIRS 檢測纖維粥樣斑塊準確性的方法,以及驗證兩者結合的優勢所在。
灰階 IVUS 與 NIRS 影像技術所需的協議是一樣的。IVUS 可以檢測到表面變薄的斑塊——即血管內皮下的結構開始接近于血管管腔。而 NIRS 的結果是一張組織化學攝像圖,可檢測脂質的位置和密度,故用于預判脂質核心斑塊的發生位置——即影像圖中黃色或棕褐色的區域。
獲取到 IVUS 和 NIRS 的影像資料后,血管部分將灌滿福爾馬林溶液保存,或者染色后進行組織學分析。最后,使用計算機處理數據,以評估脂質壞死核心的弧度和尺寸。
研究中的 IVUS 和 NIRS 影像學資料是從 56 個心臟解剖下來的 103 條冠狀動脈,然后分成 1943 個部位得到的。結果顯示,IVUS 和 NIRS 兩種影像技術在檢測富含脂質的纖維粥樣斑塊上特異性差不多,分別是 96% 和 94%.然而前者的敏感性比后者低,在狹窄管腔處檢測纖維粥樣斑塊的準確性也較后者低。
然而該研究最重要的發現,就是證實了:相比較單獨使用 IVUS 或者 NIRS 技術,如果聯合這兩種技術,檢測脂質壞死核心斑塊的技術的準確性將有所提升。另外,IVUS 和 NIRS 兩種技術聯合使用之后,各自的檢出率也得到改善。
為此,研究人員認為:對于檢測斑塊特征而言,聲與光的結合(即 IVUS 和 NIRS 技術)具有互補的優勢,而且如今只需要使用 1 條導管進行血管內影像攝取,便可得到兩者的資料。
在近期發表在 JACC 的一項研究中,Madder 及其同事首次使用 NIRS 技術檢測人的頸動脈,尋找脂質核心斑塊的相關特征。結果,他們成功地在 2 名頸動脈嚴重狹窄的患者身上,檢測出了巨大脂質核心斑塊,并在術中植入支架后有效地緩解狹窄。然而,這個研究對于 NIRS 技術在檢測脂質核心斑塊方面只是指明了道路,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觀察該技術在頸動脈支架手術中是否具有預測術中并發癥的作用。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