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安德森癌癥中心進行的一項II期FCR研究的長期結果分析,盡管接受一線氟達拉濱,環磷酰胺和利妥昔單抗(FCR)療法3年之內復發的患者在接受常規挽救療法時生存預后較差,這些患者可能適合新型無細胞毒性療法。
為了明確最佳救助療法,鑒定不適合FCR二次治療的患者,安德森癌癥研究所的ConstantineS. Tam博士和他的同事檢查了300名患者的生存和治療預后。中位隨訪142個月,156名患者發生進展性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位生存期達51個月之后疾病發生進展。
研究者解釋道,研究期間,接受FCR療法之后疾病進展的患者并沒有強制性協議救助療法,根據個體臨床狀態和醫師的判斷,研究者為患者提供了標準或調查型療法或局部療法。為了鞏固不同的挽救療法,如果個體挽救療法的治療結果在生存分析方面相似,則將接受相似療法的患者**為一組。**后的挽救療法分為六類:FCR基礎療法(n= 60),利妥昔單抗基礎療法(n= 31),阿倫單抗基礎療法(n= 15),來那度胺基礎療法(n= 8),密集化療法(n= 12)和其它療法(n= 10)。
研究者寫到,首次緩解的持續時間是存活之后疾病進展和首次救助的關鍵決定因素。不考慮挽救療法類型,首次緩解時間短(<3年)的患者生存期短;這些患者未達到醫學需要,而且是新型療法研究的候選人。首次緩解時間長(≥3年)的患者,重復FCR療法或來那度胺基礎療法導致隨后的中位生存期超過5年;對于這些患者,再次進行FCR療法代表了一種合理的標準療法。
作者指出,這項研究中的患者接受首次挽救療法之后發生重大治療進展。這種挽救療法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依魯替尼和idelalisib,新型抗CD20抗體,bcl2抑制劑和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
這些藥物都顯示出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良好活性,但是花費較高,如果將其廣泛用于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很多醫療健康系統負擔不起。為了可靠有效的發展這些良好新型療法,研究者應當以藥物發揮最大作用的患者組為目標,比如不適合FCR二次治療的患者組。研究者認為特高風險分類包括(1)TP53畸變的患者和(2)早期(<3年)FCR治療失敗的患者代表了鑒定這種患者的一種有效可行的方法。最后,患有嚴重骨髓衰竭和血小板減少癥的患者預后很差,主要是由于對化學療法的耐受性差和未進行治療實驗。很多新藥的非骨髓抑制療法為這些患者提供了一種有效挽救療法選擇。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