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罹患威脅生命的疾病,如晚期腫瘤患者而言,如何針對合并癥進行長期優化的藥物治療,目前還不甚明確。
有時候,治療所帶來的風險可能大于治療獲益,如HMG Co-A 還原酶抑制劑(他汀類)所帶來的治療獲益可能需要數年才能出現,這對于預后有限的患者而言可能根本等不到獲益出現的那一天。
因此,對于生存預期小于1年的患者而言,中斷他汀類藥物治療是否安全?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來自于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Abernethy等進行了相關研究,他們的研究結果在ASCO 2014上發布。
該研究為多中心、非盲法實用性研究。研究所納入的受試者為存在威脅生命的疾病的晚期患者。由于進行一級預防或二級預防正在應用他汀類藥物治療(≥3個月),其生存預期大于一個月,但有證據顯示其近期一般狀態可能會惡化。
在入組時,研究者就將受試者按照1:1的比例隨機分為2組,一組中斷他汀類藥物治療,另一組則繼續現有的他汀類藥物治療。
研究者在受試者入組時對其進行評估,評估指標包括生存期、心血管相關事件、生活質量、所存在的癥狀和受試者所接受的多種藥物治療,入組后則至少每月一次對受試者進行評估。研究的主要終點事件為在隨機化分組后60天內的死亡率。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者共納入了381例受試者,其中189例中斷了他汀類藥物治療,另外192例受試者則繼續他汀類藥物治療。受試者的中位年齡為74歲,22%具有認知障礙,49%為腫瘤患者,69%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的時間大于5年。
60天內的死亡率在中斷組和治療組中并不存在統計學顯著差異,分別為23.8%和20.3%。但是中斷他汀類藥物治療組的受試者至死亡的中位時間更長,為229天,而在繼續治療組為190天,兩組差異暫無統計學意義。
與繼續治療組的受試者相比,中斷治療組的受試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更高(McGill生活質量評分:6.85/7.11),他們所存在的癥狀更少(Edmonton癥狀評估量表: 27.4/25.2)。中斷組的受試者服用的藥物更少。兩組中很少有受試者出現心血管相關事件。
該研究結果指出,在罹患晚期腫瘤生命有限的患者中,當作為一級預防或二級預防的他汀類藥物停止應用以后,不會出現對患者產生危害的情況,相反,這些患者可能從停藥中獲益。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