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患者,男,50歲,沿海某藥理學主任,因“發熱,右上腹痛12小時”來診。患者12小時前,自覺發熱,自測體溫39℃,口服退熱藥,飲水后休息。7小時前,測體溫略有下降。進食約1小時后自覺右上腹痛,持續性,陣發性加重,呈鈍痛,無放射,平臥屈膝位時略有減輕,同時自覺腰痛,頭痛。病程中無明顯咳嗽、咳痰、惡心、嘔吐、腹瀉等病史。平素體健,無不良生活嗜好,無疫區久居史。
體格檢查:T 39.5℃ P110次/分 R26次/分 BP110/70mmHg,神志清楚,急性熱病容,表情痛苦,淺表淋巴結不大,頭頸正常,心肺聽診無明顯異常。全腹平軟,右上腹壓痛,無反跳痛,腸鳴音正常。雙下肢不腫,病理征陰性。
輔助檢查:
血常規:白細胞14×10 9/L,中性粒細胞85%,血小板80×10 9/L;尿常規:見少許紅白細胞;凝血常規、腎功離子、血糖、乙丙肝、HIV、TP檢查均未見異常。
腹部超聲,提示膽總管正常高值,余未見異常。
急診初步診斷:“急性化膿性膽管炎?”,行急診手術,術中僅見膽總管稍粗,未見結石、梗阻等,放置一根引流管后關腹。
術后2小時患者血壓驟降至70/40mmHg,同時呼吸急促,意識模糊,給予升壓藥維持,效差,勉強維持于80/50mmHg。入院第二天急查血常規:白細胞17.1×10 9/L,中性粒細胞86%,血小板50×10 9/L;肝功ALT、AST均超過300U/L,輕度黃疸。腎功BUN10mmol/L,血肌酐200μmol/L,心肌酶系列均升高。血氣分析示:代償性代酸、呼堿。
患者發病第二天無尿,于下午突發心跳驟停,搶救無效死亡。
一、診斷及診斷依據
(一)診斷:流行性出血熱
(二)診斷依據:
流行性出血熱:①藥理學主任,不排除因工作關系接觸病原菌的可能性。②發熱,腰痛,頭痛。③血壓低,腎衰,。④血小板低,患者病情危重,死后出血熱抗體回報提示陽性。
二、鑒別診斷
1.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患者有發熱、腹痛、休克,未檢查血、尿淀粉酶,故須考慮。
2.膽管術后并發癥,如DIC、敗血癥等。
三、總結
流行性出血熱典型表現是起病急,有發熱(38~40℃)、三痛(頭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惡心、嘔吐、胸悶、腹痛、腹瀉、全身關節痛等癥狀,皮膚粘膜三紅(臉、頸和上胸部發紅),眼結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現大小不等的出血點或瘀斑,或呈條索狀、抓痕樣的出血點。隨著病情的發展,病人退燒,但癥狀反而加重,繼而出現低血壓、休克、少尿、無尿及嚴重出血等癥狀。
典型的出血熱一般有發熱、低血壓、少尿、多尿及恢復五期經過。如處理不當,病死率很高。因此,對病人應實行“四早一就”,即早發現、早診斷、早休息、早治療,就近治療,減少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