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因人體在熱環境中暴露時間過長,而發生的以中樞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障礙為主的急性疾病。依據臨床癥狀輕、重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及重度中暑三種類型。嚴重患者可并發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致死亡,病死率為5%~30%。
先兆與輕癥中暑
先兆中暑: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37.5℃),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惡心、嘔吐、胸悶、心悸、口渴、大汗、注意力不集中等。
輕癥中暑:體溫升高(>38℃以上),除先兆中暑癥狀外,還表現為面色潮紅或蒼白,皮膚灼熱或濕冷,心律增快、脈搏細弱等。
處理:
①將患者搬離高溫現場,移到陰涼通風處。平臥,松解衣服,用冷水擦拭皮膚,達到清潔皮膚,擴張血管,以利于皮膚散熱。
②口服含鹽涼飲料或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也可用清涼油等擦拭太陽穴、風池、合谷等穴位。
③必要時可靜脈滴注含5%葡萄糖生理鹽水1000~2000mL。如有明顯低鈉和水中毒,可給高深鹽水。經上述處理后,常在30分鐘至數小時內恢復。
重癥中暑
重癥中暑包括熱射病、熱痙攣和熱衰竭3種類型。
熱痙攣:患者高溫強體力勞動后,大量出汗后突然出現陣發性四肢及腹壁肌肉甚至腸平滑肌痙攣和疼痛。可有低鈉、低氯血癥和肌酸尿癥。
處理:在補足體液情況下,如患者仍有四肢肌肉抽搐和痙攣性疼痛,可緩慢靜注射10%葡萄糖酸鈣10mL+維生素C0.5g。
熱衰竭:多見于年老體弱和慢性疾病患者,常無高熱。患者一般先有頭痛、頭暈、惡心,繼有口渴、胸悶、臉色蒼白、冷汗淋漓、脈搏細弱、血壓偏低。可有暈厥、抽搐。重者出現循環衰竭。可有低鈉、低鉀血癥。
治療:快速靜脈滴注含5%葡萄糖生理鹽水2000~3000mL。如血壓仍未回升,可適當加用多巴胺、阿拉明等升壓藥,使血壓維持在12kPa以上。
熱射病:高熱(>41℃),典型表現為高熱,無汗、昏迷。嚴重者可出現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腫、腦水腫、肝腎功能衰竭或DIC。
治療:熱射病預后嚴重,病死率可達30%。現場可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①物理降溫:將患者浸浴在4℃水中,并**四肢皮膚,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散熱;每隔15分鐘測肛溫一次,肛溫降至38.5℃時停止降溫,移至空調室觀察。將年老體弱及心血管病患者移至空調室酒精擦浴。用空調車轉運。
②藥物降溫:氯丙嗪25~50mg加入500mL溶液,靜脈滴注1~2小時觀察血壓。低血壓時酌情加用間羥胺等α受體**。
③納洛酮治療:納洛酮0.8mg加25%葡萄糖液20mL靜脈注射,30~90分鐘重復;④對癥及支持治療。
搶救必須分秒必爭,降溫的快慢、治療的早晚是決定預后的重要關鍵。對于中暑患者,對于中度中暑患者我們必須謹慎處理,并迅速排除乙型腦炎,中毒性痢疾等疾病。
闡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義、思路和方法。各論分為四章,包括口腔內科學、口腔頜...[詳細]
管治療術是治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術理論、操作規范、材料器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