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由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并于2002年頒布。
《2002流行性感冒臨床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內容預覽
一、前言
流行性感冒(influenze,簡稱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是人類面臨的主要公共健康問題之一。據統計,流感每年的發病率為10%-30%,其流行病學最顯著的特點是:突然爆發,迅速蔓延,波及面廣。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我國北方常發生于冬季,而南方多發生在冬夏兩季。流感的發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流感病毒上有兩種糖蛋白突起,即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根據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分為甲、乙,丙3型。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現,能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常引起流感局部爆發;丙型主要以散發形式出現。由于流感病毒抗原性變異較快,所以人類無法獲得持久的免疫力。流感臨床癥狀較重,起病急劇,并發癥發生率高,并且可以引起死亡,死亡者大多為年邁體衰、年幼多病或有慢性基礎疾病者。對上述人群進行疫苗接種是控制流感的主要方法。人群通過感染或接種會產生免疫力,但對新的變異病毒株并無保護作用。目前認為抗流感病毒治療是流感控制的重要手段。而早期診斷對開展有效的特異性病原學治療有重要意義。
我國是流感的高發區,20世紀4 次世界性的大流行有3次起源于我國。為提高對流感的早期診斷水平、早期開展治療,減少流感對社會造成的巨大危害,制定切實可行的適合于廣大臨床醫師使用的流感診斷和治療指南具有重要的意義。
點擊下載完整版:《2002流行性感冒臨床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