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抗菌藥物在圍手術期的預防應用指南 - 醫學資源下載
2013-07-03 05:00
閱讀:390
來源:愛愛醫
責任編輯:愛愛醫資源網
[導讀] 【DOC】抗菌藥物在圍手術期的預防應用指南 - 醫學資源下載 資源作者:jameswang 資源分類:醫學 - 外科學 資源屬性:文檔 資源售價:1 愛醫幣 資源大小:0.07M 關注入數:1086
【DOC】抗菌藥物在圍手術期的預防應用指南 - 醫學資源下載
資源作者:
jameswang 資源分類:
醫學 -
外科學 資源屬性:
文檔 資源售價:1 愛醫幣
資源大小:0.07M
關注入數:1086 人次
評論人數:0 人
下載人數:18人
上傳日期:2011-11-24 09:51:53
抗菌藥物在圍手術期的預防應用指南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
中華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
感染是最常見的手術后并發癥。正確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有助于減少手術部位感染。 【doc】抗菌藥物在圍手術期的預防應用指南
一、手術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i infection,SSI)的定義及診斷標準
SSI是指圍手術期(個別情況在圍手術期以后)發生在切口或手術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腦膿腫、腹膜炎。SSI約占全部醫院感染的15%,占外科病人醫院感染的35%-40%。SSI的概念比“傷口感染"要寬,因為它包含了手術曾經涉及到的器官和腔隙的感染;又比“手術后感染"的概念要窄而且具體,因為它不包括那些發生在手術后不同時期,但與手術操作沒有直接關系的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
手術部位感染的診斷標準如下:
1.切口淺部感染:術后30天內發生、僅累及皮膚及皮下組織的感染,并至少具備下述情況之一者:(1)切口淺層有膿性分泌物;(2)切口淺層分泌物培養出致病菌;(3)具有下列癥狀之一:疼痛或壓痛,局部紅、腫、熱,醫師將切口開放;(4)外科醫師診斷為切口淺部感染。【doc】抗菌藥物在圍手術期的預防應用指南
縫線膿點及戳孔周圍有分泌物不列為手術部位感染。
2.切口深部感染:術后30天內(如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臟瓣膜、人工血管、人工關節、大塊人工修補材料等則術后1年內)發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層的感染,并至少具備下述情況之一者:(1)從切口深部流出膿液;(2)切口深部白行裂開或由醫師主動打開,細菌培養陽性且具備下列癥狀體征之一:體溫>38℃,局部疼痛或壓痛;(3)臨床或經手術或病理組織學或影像學診斷發現切口深部有膿腫:(4)外科醫師診斷為切口深部感染。
感染同時累及切口淺部及深部者,應診斷為深部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術后30天內(如有人工植入物則術后1年內)、發生在手術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過手術打開或其他手術處理,并至少具備以下情況之一者:(1)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膿性引流物;(2)器官/腔隙的液體或組織培養有致病菌;(3)經手術或病理組織學或影像學診斷器官/腔隙有膿腫;(4)外科醫師診斷為器官/腔隙感染。
二、手術切口的分類
SSI的發生與手術野所受污染的程度有關。既往將手術切口分為三類:I類清潔切口、II類可能污染的切口及III類污染切口。在實踐中發現這種分類方法不夠完善。為了更好地評估手術切口的污染情況,目前普遍將切口分為4類(其中II+III類相當于原來的II類),見表1。
【doc】抗菌藥物在圍手術期的預防應用指南
表1 手術切口分類
列別 標準
I類(清潔)切口 手術未進入炎癥區,未進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閉合性創傷手術符合上述條件者
II類(清潔-污染)切口 手術進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但無明顯污染,例如無感染且順利完成的膽道、胃腸道、陰道、口咽部手術
III類(污染)切口 新鮮開放性創傷手術:手術進入急性炎癥但未化膿區域;胃腸道內容物有明顯溢出污染;無菌技術有明顯缺陷(如緊急開胸心臟按壓)者
IV類(嚴重污染-污染)切口 有失活組織的陳舊創傷手術;已有臨床感染或臟器穿孔的手術
按上述方法分類,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顯著不同:據Cruse統計,清潔切口感染發生率為1%,清潔~污染切口為7%,污染切口為20%,嚴重污染-感染切口為40%。確切分類一般在手術后作出,但外科醫生在術前應進行預測,作為決定是否須要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據。
三、手術部位感染的細菌學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