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
文獻報道健康人群發病率約為 0.4%-20%;
多見于30-50歲女性,男女比為1:4-1:6;
海綿狀血管瘤是最常見的類型。
病理發病機制
肝血管瘤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
病理研究發現血管內皮細胞過度增生是血管瘤特征性的病理改變;
有學者認為肝臟內血管內皮祖細胞的存在促成了早期血管瘤的增殖;
另有學者則認為一些先天性的血管瘤,在妊娠過程中,血管內皮祖細胞嵌入到胎兒組織從而引起新生兒(先天性)血管瘤。
發病機制
雌激素在血管瘤發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體外培養血管瘤的內皮細胞發現,雌激素能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增殖;
患者體內雌激素水平以及血管內皮細胞雌激素受體的敏感性是血管瘤發生和發展的主要因素;
外源性的因素如口服避孕藥物或者懷孕可能使血管瘤加速生長。
臨床表現
85%血管瘤患者無癥狀,較大血管瘤可有肝區脹痛;
患者肝功能在正常范圍內,很少伴有肝炎及肝硬化病史;
血AFP為陰性。
影像學表現
肝血管瘤CT 表現:
快進慢出,早出晚歸。
肝血管瘤 MRI表現:
MRI T1加權呈低信號,T2WI表現為高信號;
“燈泡征”增強掃描,快進慢出;
MRI對與血管瘤的診斷意義在于它可以發現B超可能遺漏較小的病灶,有助于血管瘤和肝細胞癌的鑒別診斷。
局灶結節增生
FNH發病率僅次于肝血管瘤,人群中的5%-10%,為肝腺瘤發病率的2倍;
男、女均可發病,但好發于年輕女性;
發病與避孕藥無明顯關系;
臨床上一般無癥狀,多數體檢發現,很少發生癌變及腫瘤破裂出血。
病理特征
FNH病理發病機制是肝細胞對局部異常的血管產生的一種反應性增生。
病理特點:FNH從病理意義上來說不是真正的腫瘤,病變主要由正常肝細胞、膽管、巨噬細胞等組成,但無正常肝小葉結構。病變中心存在畸形血管及星狀纖維疤痕,疤痕的間隔內含動脈、靜脈及增生的膽管。FNH與周圍組織界線清楚,但無包膜。
影像學表現
FNH CT表現
平掃:肝內低密度或等密度腫塊
動脈期:腫塊呈快速明顯的均勻強化, 星狀的中央疤痕組織無明顯強化;
門脈期:病灶實質內造影劑開始迅速退出,趨向稍高密度或等密度;
平衡期:病灶等密度 中心疤痕呈稍高密度。
FNH MRI 表現
TIW T2WI無特征性表現,呈等或低信號。
動脈期:病灶動脈早期明顯均勻強化,中心瘢痕無明顯強化;
門脈期病灶內趨向呈等信號,中心瘢痕在實質期呈稍高信號。
肝腺瘤
肝腺瘤是肝細胞來源的良性腫瘤,發病率低,占肝臟良性實質性腫瘤的5%;
85%患者為女性(20-50歲);
好發于長期服避孕藥(>2年)女性;
無肝硬化基礎。
病理特點
肝腺瘤通常有包膜,但無中心疤痕;
腫瘤細胞胞漿內含大量脂質和糖原;
肝腺瘤血供豐富,瘤體內易發生出血。
影像學表現
肝腺瘤合并腫瘤破裂出血
若肝腺瘤有出血平掃期可以看到包膜下積液,病灶內混雜密度影,動脈期則出現不均質強化。
肝腺瘤MRI表現
MRI無明顯特異性表現;
T1WI表現稍低信號,T2WI為稍高信號。
動脈期強化高信號;
門脈期及延遲期等信號。
肝腺瘤治療
HA雖然是良性腫瘤,但有腫瘤破裂出血及惡變的風險,而且術前常與肝癌難以區別;
擬診為HA者,均應爭取盡早手術治療。
單純性肝囊腫
肝囊腫是肝內小膽管發育異常,逐漸擴大,形成的囊性病變;
發病率:2.5%-20%;
通?;颊邿o任何臨床表現 巨大的肝囊腫可出現破裂出血,繼發感染。
病理學特點
與膽管不相通;
囊壁?。?/span>
單層立方上皮(與膽管相似)以及薄層纖維基質組成。
影像學表現
肝囊腫
B超:低回聲液性暗區、界清、后方回聲增強;B超敏感性及準確率95%以上。
CT、MRI特征
圓形或類圓形低密度占位,邊界光滑,增強掃描病灶無強化;
T1WI:很明顯的低信號強度;
T2WI:明顯的高信號強度;
在T2加權肝囊腫與肝血管瘤均呈燈泡征,需要觀察TI加權鑒別。
注:本文章改自殷欣醫生的《肝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與鑒別診斷》PPT課件。
雖然西醫的各種手段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治療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費用...[詳細]
臨床容易與其它引起矮身材疾病混淆導致診斷困難,甚至延誤治療,給兒童造成身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