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醫改確實需要有一個從管理角度的評估,而不是政治層面的,也不應該單從經濟層面的。
嫦娥三號昨日準確入軌,發射圓滿成功。“嫦娥”都上天了,我們的醫該怎么了?難道我們的醫改真的比上天還難?醫改四年了,我們要坐下來好好思考,對目前時局、“戰況”進行理性分析,不要再讓我們的官兵們喪失了士氣。
美國醫改是依法執行的,進展雖慢但不亂,他們也遇到困難,也不知道成功與否,但是他們善于從法律的層面和管理的層面去研究。我認為我們的醫改確實需要有一個從管理角度的評估,而不是政治層面的,也不應該單從經濟層面的。
首先我們從灰色系統理論去研究。
灰色系統是一種研究少數據、貧信息不確定性問題的新方法。灰色系統理論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樣本”、“貧信息”不確定性系統為研究對象,主要通過對“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開發,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實現對系統運行行為、演化規律的正確描述和有效監控。從我們醫改一開始就是處于一種未知的狀態,知道的信息就是看病越來越難了,越來越貴了。而且這個信息醫改四年一直延續,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有些信息并不是小樣本或貧乏,而是一直主觀地使它處于灰色狀態,不去研究。問題是我們有沒有通過對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開發,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實現對系統運行行為、演化規律的正確描述、認識、改進達到有效監控。
第二,部門之間的不協調造成責任不清。
我們十六個部門制定的醫改新方案如同十六個和尚,各自有自己的理論、理由與訴求。這種“挑擔”一定沒有水喝。據說,我們的新方案是集9大方案而成,自然照顧各方的訴求,假如都有一個標準接口,運轉也會正常。要提一下的是,有醫學界為主體的《健康中國2020》(喻為第十方案)的核心思想沒有被采納。最后卻得出一個叫各地,甚至各部門去試的“試點方案”.這樣一個涉及到13億人的醫改草草上場,卻沒有高度權威的中央集成的監管、評估組織。結果,各部門各行其政,卻沒有也無法解決部門“接口”的矛盾,各種沖突接踵而來,“黑色”(不知的)和“灰色”(半知的)和“白色”(已知的)的攪合在一起。子系統之間矛盾的聯動關系越強,乘積效應越明顯,執行的壓力就越大。由此,任何小誤差都會放大到導致“系統”癱瘓的狀態。
第三,沒有“關鍵情境知識”攻關團隊去現場解決關鍵問題,相反各自的試點各有“精彩”,沒有總結,也始終沒有一個突圍成功的樣板。
醫改是前所未有的大工程,它有自己特定環境、流程和特定利益相關者,不能簡單轉移使用過去的專家經驗和知識技能,更不能過分強調一個“中國特色”創新理念。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創新都可以讓我們逃離困境,有時候會陷入泥潭。目前醫改的“情景”是什么呢?民眾看病難與貴沒有解決而且越來越尖銳的同時,醫務人員隊伍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包袱。而我們的決策者“沒有”獲得這樣的情境知識,或者視而不見,總以為我們進入醫改收割的季節了,使醫改處于帶傷運行。
第四,忽視了“能力的陷阱”的研究。
我們到底有沒有能力把基本醫療作為公共產品向全社會提供?應該有,不然不會貿然提出!我們的基本醫療的內容是什么?不知道,假如是**來埋單的,不可能定得太高,現在就是**號召,而不是通過法律來保障。我們有沒有能力辦這么多公立醫院?應該有,但不是這樣辦,而是老老實實地辦!如果沒有,我們該拿出一個如何辦的法律文件。現在民眾譏諷我們財政沒有用在民生,最令人不滿的是沒有公平使用有限的醫療資源導致效果不理想。要知道,這個貧富懸殊越來越突出的社會,更需要**來解決。
第五,沒有給“失敗”一個機會,也沒有對“成功”給予肯定。
我們醫改才一年的時候,過早地沾沾自喜,沒有切實研究存在問題,在醫改進行三年的時候,我們就宣布醫改取得階段性的巨大成果。根本沒有一個地區樣本,也沒有一個醫院樣本。
在醫改而言,成功與失敗更多的是政治范疇,我們應該避免美國的錯誤。
廖新波(廣東省衛計委副主任網名:醫生哥波子)
培養周期長、職業風險高、工作強度大、工資待遇低……這是我國醫生普遍面臨的執...[詳細]
提要:近日,海南下發《關于在全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鄉鎮級醫院住院“限費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