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理論在醫學診斷學及治療學中的應用
2018-12-02 23:20
閱讀:3167
來源:愛愛醫
作者:李雯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定量理論已經廣泛滲透到醫學領域。無論是臨床醫學還是傳統中醫學,無論是診斷學,還是治療學均由定性描述走向了定量分析。定量理論的深入,使得醫學的發展更加精確化、科學化。
定量理論已經廣泛滲透到醫學領域。無論是臨床醫學還是傳統中醫學,無論是診斷學,還是治療學均由定性描述走向了定量分析。定量理論的深入,使得醫學的發展更加精確化、科學化。
在診斷方面應用較廣
定量診斷是以統計學概率論為理論基礎的,并依具有關的醫學理論,將癥狀、體征及各種實驗室檢查結果量化,通過概率運算,使其成為診斷和鑒別診斷的重要依據,并可用以判斷病情的發展趨勢,評價治療效果,做出預后診斷。其研究方法為先將已知的一定數量的**(參照組)的癥狀和體征,按照一定的數學模型,經過統計計算歸納成為一定的數學公式,待診患者就診時,將其癥狀體征存在與否和/或輕重程度,按事先規定的計量標準轉換成為變量,代入公式即可得出以數量或概率大小表示的診斷結果。定量診斷的方法在確診疾病方面具有較大的診斷意義。如國際上通用的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為:糖尿病癥狀加任意時間血漿葡萄糖≥11.1mmol/L/,或餐前血糖≥7.0mmol/L/或餐后兩小時血糖≥11.1mmol/L。如果患者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則可明確診斷為糖尿病。
定量診斷,尤其是四診指標的計量診斷已經廣泛應用于傳統中醫學。四診指標的計量診斷主要指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所獲得的舌象、脈象和癥狀體征的客觀化、定量化的信息進行的。日本學者島田豐提出舌苔計分法,根據評分方法,分別對舌尖、舌中、舌根的舌苔厚度和顏色進行評分,然后分別計算舌苔厚度、顏色的總分,對舌苔的變化進行評價,其具體評分方法為-厚度—鏡面舌0,少苔1,正常舌2,略厚3,較厚4非常厚5,總分0為鏡面舌,2~3為少苔,4~7為正常,8~10為輕度,11~13為中度,14以上為重度;顏色—無色0,白色1,略黃2,較黃3,非常黃4,焦黃5,總分0~3為正常,4~5為輕度,6~8為中度,9以上為重度。此方法能直觀明確的判斷疾病的輕重程度,更有利于疾病的診斷。
在治療方面應用較廣
在臨床醫學中,絕大多數的治療均應用了定量理論。確定治療原則后,可根據病情的輕重,選擇不同的藥物劑量來對癥治療。如肺炎的治療,對于成年輕癥患者,可用青霉素G240萬U/d;病情稍重者,宜用青霉素G240萬U/d—480萬U/d;重癥并發腦膜炎者,用量則需要達到1000萬U/d—3000萬U/d。
在治療方面,定量理論也廣泛應用于傳統中醫學。“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是指陰或陽的一方過盛有余(超過了陰陽閾值),可采用損其有余的方法治療;“虛者補之”則是對于陰陽偏衰,即陰或陽的一方虛損不足(小于陰陽閾值)的病證,可采用補其不足的方法治療。其目的都是想通過陰陽雙方量的調整,以達到人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一。臨床組方也是如此。我們還可以通過藥之輕重、方之大小反推出證的輕重緩急。“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是以藥味之多少,通過數量說明制方之大中小。又如太陽表證,分為中風和傷寒,前者以桂枝湯調和營衛,后者以麻黃湯峻發其汗,而介于二者之間的證型,則又用桂枝二麻黃一湯和桂枝麻黃各半湯分別治療。在方劑組成上,桂二麻一湯用桂枝湯方量的5/12,用麻黃湯的2/9,以微發其汗。桂麻各半湯則各用桂枝湯和麻黃湯方量的1/3,以小發其汗。揭示了太陽表證的發汗法便有調和營衛、微汗、小汗、峻汗之不等,也體現了方劑配伍方面的定量組成法。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