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成效如何?新華社記者近期深入到上海、青海、海南、新疆、黑龍江等13個省區市,從邊疆山村到海島江洲,從紅色革命老區到**前沿,受訪的基層群眾普遍反應:三年醫改緩解了"看病貴、看病難",幫百姓實現了織網、強基、削山等多年愿望,給基層群眾帶來了真正實惠。
織網:神州大地正實現"全民醫保"夢想
地處祖國版圖最西端的新疆烏恰縣,是我國最晚送走太陽的地方。在黑孜葦鄉中心衛生院一號病房里,74歲的柯爾克孜族老人哈地爾·那依正安靜地休息。一旁的醫護人員一邊輕巧地取出老人腋下的體溫計一邊對記者說:"老人罹患惡性骨髓瘤,且存在肺部感染、高血壓等癥狀,目前病情得到初步控制。"
去年年底,剛得知病情的哈地爾老人堅決不愿接受治療:"反正我的病也治不好,不想給子女增加負擔,怕把家拖垮。"目前住院共花費3萬元,通過新農合報銷了1.6萬元,還能獲得大病救助。談及醫改帶來的變化,老人眼含淚花:"要是沒有新農合政策,我只能眼睜睜地等死,哪能住得起醫院。"
三年醫改,在神州大地編織了一個巨大的醫療保障網。截至2011年底,城鄉居民參加三項基本醫保人數超過13億,覆蓋率超過95%,全民醫保制度框架全面建成。即便在偏遠山區、海島漁村、少數民族山寨,農民不再"小病施、大病扛",正在實現"病有所醫"夢想。
走進海南省臨高縣調樓鎮抱社村衛生室,村醫陳芝蘭正在將剛剛完成的診療治療信息輸入電腦。擁有1900余人的抱社村是一個漁村,漁民們常年在北部灣及中沙群島海域作業,艱苦的海上環境使得他們常常身患疾病。而新農合政策的實施和農村醫療機構條件的改善,為漁民就醫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村民鐘王彪說:"現在村衛生室小病都能收治,打針吃藥方便得很。"
貴州省岑鞏縣凱本鄉衛生院院長伍宏亮說,幾年前,村里還有巫婆,村民有病痛通常先請巫婆看香、打卦、跳馬腳,實在嚴重的病才會上醫院。近年來,隨著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推進,村民"信巫不信醫"的現象得到根本扭轉,村里基本沒有巫婆了。
在海拔近4000米的青海省貴南縣過馬營鄉中心衛生院,71歲的藏族老人阿格加高聲朗讀藏語歌謠,稱贊醫改政策:加科吉賽吉優格(國家政策好),曼康格恰健桑格(醫院換新貌),曼巴也南角砂格(醫生賽親人),曼熱吉仁貢麻格(藥品價格低),茫措吉散巴吉格(群眾甜如蜜)……
培養周期長、職業風險高、工作強度大、工資待遇低……這是我國醫生普遍面臨的執...[詳細]
提要:近日,海南下發《關于在全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鄉鎮級醫院住院“限費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