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月27日《內科學文獻》發表的一項Meta分析,經皮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在減少穩定性冠心病患者死亡率、非致命性心肌梗死(MI)、計劃外血運重建或心絞痛等方面均不優于單純藥物治療。
為確定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與最佳藥物治療對穩定性冠心病預后的影響,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Kathleen Stergiopoulos博士和David L. Brown博士系統回顧了直接PCI+藥物治療與單純藥物治療的臨床試驗。該項Meta分析納入了8項前瞻性隨機臨床試驗,這些試驗隨訪期≥1年、至少半數PCI采取支架置入,治療藥物包括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ACE抑制劑和他汀類,包括了1997~2005年接受治療的7,229例患者,其中3,617例行支架置入術,3,612例僅接受藥物治療,平均隨訪時間為4.3年。
結果顯示, 隨訪期間支架組和藥物組分別有322例(8.9%)和 327例(9.1%)死亡,323例(8.9%)和291例(8.1%)發生非致死性MI,774例(21.4%)和1,049例(30.7%)需要計劃外血運重建。在 有心絞痛資料記錄的4,122例受試者中,兩組心絞痛發生率分別為29%和33%。上述所有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均無顯著組間差異。分析結果還表明,如果采取最佳藥物治療,多達76%的穩定性冠心病患者可避免PCI,每例患者可節省約9,450美元的醫療費用。
研究者指出,上述結果支持現行穩定性冠心病治療建議,即采取最佳藥物治療而非直接行支架置入術。此外,多項最新研究也明確表明,非急性冠心病患者直接PCI并不優于藥物治療。但這些研究結果尚未被臨床實踐所接受,目前僅有44%的患者在行PCI之前采取最佳藥物治療,約50%的MI患者PCI動脈出現再狹窄。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少數Meta分析報告PCI優于藥物治療,但這些分析納入的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及以前的數據,而當時支架置入術還未得到廣泛應用,藥物治療的許多優勢也未顯現。此外,有理論認為PCI可通過改善心絞痛患者心肌血流量或穩定易損斑塊,或通過改善動脈閉塞MI患者的左心室重建或電生理穩定性減少死亡率,但此次分析結果并不支持這一理論。
斯特拉頓退伍軍人醫學中心和奧爾巴尼醫學中心的William Boden博士在隨刊述評中指出,該分析結果再次證實,與藥物治療相比,PCI并不能給穩定性冠心病患者帶來更多臨床受益。但在現有大量證據面前,為什么醫生仍熱衷于PCI?評論者認為,雖然醫生表面上崇尚循證醫學,但實際上更傾向于接受支持現有臨床實踐偏好的試驗結果,而忽視或輕視與現有臨床實踐理念相抵觸、與傳統觀點沖突的最新試驗結果。此外,現行醫生服務性收費模式和醫院盈利機制,從程序上和經濟利益方面驅使醫生開展更多的血運重建。
原文地址:http://portal.elseviermed.cn/107/8948/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