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藥組成:蓮子肉500克,薏苡仁500克,砂仁500克,桔梗500克,白扁豆750克,白茯苓1000克,人參1000克,甘草1000克,白術1000克,山藥1000克。上藥研細末,每服6克,棗湯調下,小兒量按歲數加減。現在多按原方比例酌情加減作湯劑煎服。
本方載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調補脾胃之良方,該方是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山藥、扁豆、蓮子、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臨床運用廣泛,凡呈脾胃虛弱現癥者皆為其所主。貴州名醫石恩駿根據多年臨床實踐,認識到運用該方調理脾胃之作用,治療急慢性腎炎、糖尿病并發腎臟損害等諸疾,蛋白尿持久不消者,療效獨特,值得進一步推廣和學習。
如慢性腎炎一疾,中醫學將其歸納在“水腫”、“腰痛”、“虛勞”等范疇,認識到脾腎不足,腎虛失于封藏,精氣外泄是其根本,濕濁熱毒、瘀血為其標,故治療宜補腎健脾,清熱利濕化瘀為法,才能有助于腎臟功能的康復和蛋白尿的清除,此為治療慢性腎炎之常法,醫所共知。石恩駿認為,運用上法治療慢性腎炎,雖治愈者甚多,然頑纏難愈者亦不在少數。石氏云:“不少慢性腎炎癥狀消除了,但尿常規檢查始終蛋白尿有一個‘+’或微量,這實際上是脾氣虛的一種表現,因為這類患者常可見到食少、便溏、面色萎黃、倦怠乏力的情況,此際就需要運用參苓白術散鞏固腎炎的治療效果,徹底根除尿中蛋白。可惜,不少醫者在腎炎后期的恢復階段,始總是六味地黃丸、桂附地黃丸等善后,不離以腎治腎之科臼,實可嘆也!
為什么運用參苓白術散根除尿中蛋白,療效卓著?石恩駿指出,尿中蛋白持久不消,實乃脾氣虛所致,脾氣虛則不能升清氣,就不能把飲食精微上送至肺,所以飲食精微下流,自小便而出,而形成蛋白尿。因參苓白術散可益氣健脾,且方中山藥,《日華子本草》云其”主泄精“,《本草正》亦云:”山藥能健脾補虛,滋腎固精“,蓮子一藥,《本草綱目》贊其能”厚腸胃,固精氣“,由此可見,二者尚兼有澀精之功,故該方療效獨特,于理也明。
此外,該方不僅消尿中蛋白頗具良效,亦對肝硬化腹水、肺結核等病的后期鞏固作用較強。如肺結核一病,筆者就曾在石氏的指導下,采取培土生金法,最初運用”何氏抗癆補金丹“肺脾同治,最后遂用參苓白術散進一步鞏固,蓋脾為肺母,脾生肺也。筆者經過反復臨床實踐體會到,凡運用參苓白術散鞏固較長者,復發機率亦較少,值得臨床進一步探討、總結。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