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癌癥里的第一殺手肺癌,通常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小細胞肺癌(SCLC),其中85%是非小細胞肺癌。而非小細胞肺癌至少有一半是因為一系列的驅動基因所導致,其中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就是一個關鍵啟動癌基,通過準確診斷ALK基因重排,ALK陽性患者就可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克唑替尼)治療中獲益,明顯提高臨床療效。
在VENTANAALKIHC檢測之前,對于ALK基因檢測,FISH檢測仍是確定ALK融合基因的參考標準方法。第七屆中國病理醫師年會期間,羅氏診斷舉辦的ALK在NSCLC中的診斷與經驗分享會上,病理專家就ALK檢測方法、最新標準化的ALK免疫組化檢測判讀指南等內容進行了探討。在專家看來,由于FISH檢測對于操作和判讀技術的要求很高,晚期NSCLC患者通常只能提供2mm左右的小活檢組織,因此很難保證每個視野存在50個以上的癌細胞供結果判讀,暗視野下無法獲得完整的組織形態學結構,而且FISH檢測結果要求≥15%的判斷界值(cutoff)也存在商榷之處,研究結果顯示少數ALKFISH檢測陰性、IHC檢測陽性的患者也能從靶向藥物中獲益。
因為FISH檢測成本的昂貴,且不能明確ALK融合基因的具體融合變體,專家認為在現階段,FISH檢測尚無法適用于中國ALK陽性NSCLC患者的大規模篩查和診斷。
經過北京腫瘤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1100位中國患者參與的回顧性研究顯示,羅氏診斷VENTANAALKIHC檢測特異性高,創新的擴增技術提高了檢測靈敏度,同時采用全自動化操作,使檢驗流程和結果判讀都得以標準化,可實現與FISH結果高度一致性,結果判讀的可重復性為99.7%,為ALK檢測的臨床廣泛應用帶來了新突破。這一結果,也是CFDA給予其在華上市批文的重要依據。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免疫組化病例還證實,VENTANAALKIHC檢測具有獨特優勢,判讀標準簡單;敏感性高,均為強陽性顆粒,不用判斷強度和百分比;全自動檢測有效避免操作流程中的誤差,可重復性好;可檢測FFPE的細胞學樣本、細針穿刺、支氣管活檢以及大體樣品,沒有最低細胞數要求。還有一個重要的臨床意義是,其價格便宜,可同時用于ALK的篩選和診斷。
2013年6月,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腫瘤生物標志物專家委員會出臺《中國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診斷專家共識(2013版)》(簡稱《共識》)[點擊查看該專家共識],確定FISH和IHC均可作為針對ALK融合基因檢測常用的方法,實驗室可以根據組織標本類型選擇合適的檢測技術。
同時針對我國患者特點,《共識》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分子診斷流程:對于適合檢測的腫瘤標本可直接選擇VENTANAIHC或FISH或RT-PCT方法進行分子檢測診斷;對于EGFR陰性或基因狀態未知,或EGFR基因突變且使用EGFR-TKI治療后出現原發或繼發耐藥的患者,由于存在EFGR基因突變和ALK基因變異雙陽性的可能,因此也建議行ALK融合基因的檢測。《共識》認為IHC具有方便、易行、價格低的優勢,適合于ALK陽性NSCLC的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