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部分地區正處于流感高峰季節。日前,衛計委辦公廳印發《流行性感冒診斷與治療指南(2011年版)》。參與編寫《指南》的專家告訴記者,本版《指南》對于未來各類季節性流感的臨床診療有較強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適用于各級臨床醫療機構醫務人員使用。
《指南》指出,患者如果于發病前7天內曾到有流感暴發的單位或社區、與流感可疑病例共同生活或有密切接觸、從有流感流行的國家或地區旅行歸來等,都需要考慮是否為流感。出現流感樣癥狀后,妊娠期婦女、伴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者、肥胖者、小于5歲的兒童和65歲以上的老年人等特定人群為較易發展為重癥病例。
《指南》指出,抗流感病毒藥物治療是流感治療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環節,醫務人員應當在患者發病36小時或48小時內盡早開始抗病毒藥物治療,只要早期應用抗病毒藥物,大多不再需要服用解熱鎮痛、緩解鼻黏膜充血、抗過敏、止咳等藥物。《指南》指出,治療藥物應合理、對癥使用,應避免盲目或不恰當使用抗菌藥物。醫師在臨床用藥時應盡量參考當地流行的病毒類型、亞型以及耐藥監測資料,要注意更新知識,及時從相關網站獲取耐藥監測信息和最新的抗流感病毒藥物信息。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