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臨床常見步態異常
2018-12-01 23:00
閱讀:4346
來源:愛愛醫
作者:韓冰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步態是評估骨骼肌肉系統檢查的重要項目,如果發生步態異常可能與神經功能障礙或骨骼肌肉系統功能障礙的代償表現有關,臨床診療中對步態的評估也是十分重要,某些具有特征性的異常步態可以提示疾病病位,具有臨床診斷性價值。
步態是評估骨骼肌肉系統檢查的重要項目,如果發生步態異常可能與神經功能障礙或骨骼肌肉系統功能障礙的代償表現有關,臨床診療中對步態的評估也是十分重要,某些具有特征性的異常步態可以提示疾病病位,具有臨床診斷性價值。在進行步態評估時,注意以下幾點:
1.須與正常步態進行對比;
2.比較兩側動作,通常動作夸張一側是功能障礙側;
3.發生一側動作的典型部位也是發生肌肉無力、疼痛、松弛、不穩定等的部位。
常見的幾種步態異常見下:
1.Trendelenburg步態:代償型-患者會在站立中期向髖部外展肌無力側。失代償型-在站立中期對側髖部下垂。病因:髖部外展肌無力。
2.腿長不等:在雙足支撐期骨盆頂端傾向腿長較短側,腰椎偏向外側,并彎向腿長較長側。病因:真正的腿長出現差異,或功能性腿長差異(骨盆傾斜、脊椎側彎等)。
3.共濟失調步態:依受侵犯部位和嚴重程度而定。感覺性共濟失調步態并無規律,雙腿會外張以擴大身體底部,雙臂外張;在擺動期肢體通常向前擺動;小腦共濟失調步態會出現蹣跚、傾斜、踉蹌、寬基底步態,且頭部上下擺動等。病因:導致脊神經、脊髓后索或小腦感覺輸入減少的情況。
4.神經病變性步態:依受侵犯系統和嚴重程度而定。感覺性神經病變步態類似感覺性共濟失調步態;運動性神經病變步態可能會出現足部撞擊地面,跨越步態,或膝關節反屈等情況。病因:周圍運動神經和周圍感覺神經的遠端部位受損,通常為漸進性。
5.跨越步態:在擺動中期,患側的髖關節過度屈曲,足部可能會撞到地面。病因:小腿前群肌肉重度無力,導致踝關節背屈功能消失。
6.膝關節反屈:在站立中期膝關節過度伸展,患者可能會在擺動末期極度旋轉髖關節,在整個站立期都會直接將力量加在膝關節內側的穩定結構上。病因:通常為膝關節伸展肌無力。
7.痙攣型偏癱步態:半邊輕癱側的下肢會出現痙攣,腿部功能性不等長。患者經常使用回轉動作代償,足部或前足部觸地,令踝部呈內翻馬蹄足外觀;受侵犯上肢保持不同程度的內收姿勢、肩關節內旋、肘關節和腕關節屈曲。病因: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半邊輕癱腦性麻痹、卒中和腦部創傷性損傷。
8.肌營養不良步態:患者會表現出搖擺不定的寬基底步態,腰椎夸張前凸,使用足尖步行,手臂伸直并外展。病因:軀干近端肌肉失去肌力,骨盆肌最早。
9.帕金森步態:身體底部變狹窄,速度緩慢,駝背姿態。病因:帕金森病、多巴胺缺乏狀態或多發性腦梗死。
10.回轉步態:患者的一側肢體在擺動期出現髖關節外展,而非屈曲。病因:功能性肢體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