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液體量有助于減少是死亡率,補充適當能量,幫助體重增長及內環境穩定的建立,減少支氣管肺發育不全及動脈導管未閉的機率。
腸內營養液根據其日齡、體重及有無窒息、輻射臺保暖、呼吸機輔助呼吸等情況決定,保持在60-200ml/(kg.d),臨床治療中開始喂養后,加強母乳喂養或者奶粉喂養,液體量約在150-180ml/(kg.d)可以保證各項營養素的需求。
1.能量攝入,低于100kal/(kg.d)不能正常維持早產兒體重增加,推薦110-135kal/(kg.d)的能量保證體重增加,維持血糖等穩定,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及代謝能力;
2.蛋白質攝入由于耐受性、喂養方式不同、所患疾病等不同,蛋白質前期不容易補足,蛋白質在3g/(kg.d)可達到宮內增重的速率,因此早產兒特別是極低、超低體重新生兒,蛋白質攝入在3.0g-4.5g/(kg.d)之間,
3.脂肪脂肪主要是提供多不飽和脂肪酸及脂溶性維生素,大腦灰質及視網膜均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復雜的神經功能也取決于脂肪酸的成分和能量**,根據營養協會及早產兒營養營養需求的,推薦脂肪攝入上線為4.5g/(kg.d)
4.離子的補充早產兒根據其特殊的生理特點,考慮母體內儲備不足、生后病理性丟失、喂養不耐受等多種因素營養,需要補充鐵、鈣等元素維持生長發育所需;其中鐵是腦發育的基本營養素,早產兒在喂養耐受后需要規范補充鐵劑,預防貧血及生長抑制,推薦量為3-6mg/(kg.d),持續到出院后6-12月,期間定期復查血常規、評估生長發育情況等,
5.益生菌母體內為無菌環境,生后呼吸、逐步開始喂養才開始建立自己的有效菌群,在其他疾病基礎上,菌群更容易失調、紊亂,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及時補充益生菌,減少胃腸道疾病,預防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疾病發生,增加免疫功能,改善遠期結局。
這是臨床上常用的數值,具體能量的攝入及調節需要根據臨床工作、病情變化調整應用,最終目的是保障患兒生長發育、改善預后及降低死亡率。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