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非出現了新型的扎伊爾埃博拉病毒。在西非,拉沙(Lassa)熱則更加普遍。但是,該地區也曾經出現過埃博拉病毒的活動跡象。幾內亞變種在進化樹中的位置更接近根部。這一發現反駁了這一變種來源于中非的理論,而這株變種可能是有西非***進化而來的。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埃博拉病毒要比想象的要分布更廣。
90年代中期,科學家發現了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現稱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研究員對受感染的黑猩猩進行尸檢時感染了這一病毒,該病毒所致的疾病為非致死性。這一事件引發了對塔伊國家公園的研究,該研究旨在確定該病毒的儲存宿主。但研究最終宣告失敗。此后,西非國家就沒有報道過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
一、埃博拉病毒簡介
埃博拉病毒屬于絲狀病毒科,有包膜,非階段性,負鏈RNA病毒。絲狀病毒科包括馬爾堡病毒屬,cuevavirus屬和埃博拉病毒屬,其中埃博拉病毒屬有五個不同的病毒種。
二、埃博拉病毒的儲存宿主
埃博拉病毒是一種人畜共患的病原體。整個撒哈拉中部和南部的非洲地區有不同種類的水果蝙蝠可以攜帶這種病毒。而相比之下,馬爾堡病毒,其儲存宿主已經確定為棕果水果蝙蝠。
盡管有分子和血清流行病學證據,但蝙蝠中仍未分離到埃博拉病毒。病毒傳播給人類最有可能是通過接觸蝙蝠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或接觸其他終端宿主,如巨猿。由于雷斯頓埃博拉病毒在菲律賓群島的豬中發現,埃博拉病毒可能是通過中間宿主傳播的。這就需要進一步闡明埃博拉病毒生態學。
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可引起暴發,這往往是由野生動物庫傳播到另一個終末宿主開始,病毒變種的遺傳基因幾乎相同,與當前西非爆發的疫情相似。其它的疫情可能有多個源頭,這會導致更大的遺傳多樣性。
但是,病毒的變種遺傳多樣性往往較低,往往在百分之幾以下。幾內亞分離到的新病毒就說明了這一情況。這種有限多樣性通常導致不同病毒之間的中和交叉反應。
三、埃博拉病毒的毒力
各種扎伊爾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以及它們在動物模型中的毒力特征迄今未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證實它們之間存在差異。因此,新西非變種的毒力與先前扎伊爾埃博拉病毒相似,約有70%的病死率。
所有已知的非洲埃博拉病毒都可以感染人類并導致類似的癥狀,但他們所致疾病的進展和病毒的毒力各不相同。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不到40%,扎伊爾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約為50%,蘇丹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為70到90%。
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的毒力難以評估,因為只出現了一例感染病例。目前唯一確定的亞洲病毒種為雷斯頓埃博拉病毒,但感染人類后似乎不會導致癥狀的出現。
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人的最初癥狀為非特異性,如發燒,嘔吐和嚴重腹瀉,不到一半的病人會發生出血。由于基礎設施差,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治療和尸檢過程都應注意生物安全,在疾病暴發期間應注意對病人的隔離。
四、埃博拉病毒的發病機制
很少有研究闡明人類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發病機制和病理變化。與人類最相似的替代模型是食蟹猴和恒河猴,埃博拉病毒感染上述動物后,出現病毒性出血熱。
扎伊爾埃博拉病毒對這些獼猴都是致命的,專家們認為其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非常類似于人類埃博拉病毒感染,包括免疫抑制,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凝血功能障礙。
目前已確定微觀出血的證據,但出血程度變化大,從不可檢測到大量。最近推出的所謂“埃博拉病毒病”名詞可能無法直觀描繪這種病毒性出血熱,這種疾病需要馬上進行隔離,確保正確的治療措施和采取感染控制措施。
五、埃博拉病毒的診斷
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診斷成為應對埃博拉病毒的關鍵。檢測實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多重RT-PCR檢測,這一方法即使在遙遠的區域也可以使用。抗原檢測可以一起進行,作為確診檢測,而抗體檢測(例如 IgM和IgG )是次要的檢測方法。
分子生物學的檢測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序列保守性,當應用到新的變種,品系或病毒中間可能會失敗。因此,實時的信息共享,特別是序列數據,對于應對疫情十分重要。任何延誤都可能給公眾健康帶來災難性后果。此外,檢測方法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要對病人的接觸者進行篩查。
扎伊爾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的最新疫情再次表明,公共衛生系統應對罕見的,高致病性傳染病的能力有限。醫療和公共衛計委門迫切需要提高教育和警惕性。
快速,可靠的診斷試驗必須在病毒流行的關鍵區域使用,而不是依靠遙遠的實驗室參考。這應該是未來的努力方向。此外,為優化診斷反應能力,至關重要的是信息實時共享,就像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癥和流感反復暴發時一樣。
六、埃博拉病毒的治療方案
對于埃博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感染,目前還沒有任何可行的預防或治療措施。因此,治療僅僅是對癥治療。然而,在過去的10年中,多個方案在獼猴模型上治療絲狀病毒感染很有前途,并且其中的一些方案已經至少完成了臨床1期試驗。
目前領先的治療方案似乎是抗體治療。在獼猴模型中,感染后超過72小時給予抗體,可以成功治療感染。調節RNA(即小干擾RNA)的治療方法緊隨其后,還有一個很有前途的合成類小分子,BCX4430.5。
最有前途的疫苗方法基于重組技術,如通過病毒樣顆粒轉染質粒。水皰性口炎病毒載體生產的顆粒對恒河猴有24至48小時的保護效應。
七、展望
盡管多年來對埃博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的研究,但目前仍沒有有效的疫苗或治療措施。如果不想要簡單的疫情控制,則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如果繼續努力,在未來數年,應該可以彌補這個差距。
了評估銀屑病關節炎(PsA)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及危險因素。研究人員進行...[詳細]
皮膚癌患者體表的癌細胞正在如何變化?要是能直觀地看到這些“原生態”癌細胞就好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