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作為臨床常見的慢性發作性疾病,其發作特點為無規律性、不可預測性。迄今為止,癲癇的主要治療手段仍然是藥物治療為主。在抗癲癇藥(AEDs)使用后不久,即發現有些病人在用藥后癲癇發作頻率反而增加,但對此現象一直未引起應有的重視,而通常認為是治療無效。
自上世紀60年**始對此現象已有一些報道,如PHT中毒而導致發作頻繁,以后逐漸發現CBZ、新的抗癲癇藥,特別是作用于GABA能的抗癲癇藥,如氨己烯酸(Vigabatrin,VGB)等也有類似現象。近年來由于藥物定量技術的發展,證實AEDs確實可以使癲癇發作增加甚至出現新的發作類型。AEDs引起的癲癇發作頻率的增加多在用藥后不久,尤其在加量期突然出現,停藥后不久即消失,如再次使用又會出現。目前尚無確切的發生率及詳細的數據,但有超過150篇英文文獻報道。涉及所有的抗癲癇藥物及所有的癲癇綜合癥。此現象在兒童患者中較普遍。在我們的臨床工作也間有發現,其因果關系均未引起重視。
抗癲癇藥物引起癲癇發作增加的主要表現為:
1、用藥后出現新的發作類型,如用卡馬西平、喜保寧后出現肌陣攣性發作
2、用藥后原有癲癇類型的發作頻率和嚴重程度加重,但要排除其他的原因,如停藥、發熱等。
3 、在減藥或停藥后發作減輕或消失,再重新用藥則發作加重4、用藥后出現癲癇持續狀態,如GABA能藥物誘發非驚厥性癲癇持續狀態
抗癲癇藥物引起癲癇發作增加分可為A、B兩型
A型:加量后發作頻率明顯增加。
(1)典型的例子是PHT、也有VGB的報道,多藥治療會出現。
(2)難于預測,但是可以無其它的中毒癥狀,減量后可緩解。
多數抗癲癇藥物大劑量使用時可出現,甚至在非癲癇患者也出現。
B型:某種藥物引發或加重某種發作類型(選擇性惡化發作)
(1)通常累及全面發作類型(失神發作、失張力發作、強直、肌陣攣發作)(2)易預測,特發性全面性癲癇更常見(3)窄譜抗癲癇藥物更易出現(CBZ、VGB、TGB),而VPA少見
引起發作增加的藥物
(1)**類:可誘發失神發作惡化并可能導致失神持續狀態,引起肌陣攣發作及使肌強直發作增加
(2)苯妥英鈉:可使失神發作、肌陣孿發作增加,也使復雜部分性發作、LGS的發作增加
(3)卡馬西平、奧卡西平:是目前用藥后引起癲癇發作頻率增加報道最多的,其可引起兒童良性中央灶癲癇、失神發作、失張力發作、肌強直發作、跌到發作、進行性肌陣攣發作增加,并能引起非癲癇性肌陣攣發作
(4)乙琥胺:可使原發性全身性癲癇發作增加,并能誘發全身強直陣攣發作
(5)安定類:可使強直發作增加
(6)丙戊酸鈉:有關這方面的報道最少,但丙戊酸鈉與氯硝安定合用可引起失神發作持續狀態
(7)氨己烯酸(Vigabatrin):其引起發作增加的報道僅次于卡馬西平,可引起失神發作、肌陣攣發作增加,隱原性或繼發性部分性癲癇患兒加用氨己烯酸后出現新的發作類型
(8)加巴噴丁(Gabapentin):使肌陣攣發作增加肌陣攣發作,
(9)拉莫三嗪(Lamotrigine):使嬰兒嚴重肌陣攣發作增加,且不適用于嚴重肌陣攣性患者,尤其是與丙戊酸鈉合用可加重肌陣攣發作
(10)GABA能類藥物可使失神發作增加總的表現是使失神發作、肌陣攣發作增加
各藥物之間的不同之處:
許多報道認為PHT引起自相矛盾中毒及CBZ出現選擇性發作惡化,這與它們在臨床的廣泛應用有關除了丙戊酸鈉性腦病外,VPA較少有這方面的報道,其是否與其廣譜的抗癲癇作用有關?
在新的抗癲癇藥中,GABA能的藥物(VGB,TGB)較常報道,這是否與它的窄譜的抗癲癇作用有關,或是與其作用機制有關?
LTG引起嚴重的肌陣攣癲癇加重是肯定的,但并不出現在其它的肌陣攣癲癇對于TPM、LVT、ZNS、OCBZ目前尚無足夠的資料證明可以引起發作惡化
抗癲癇藥物引起發作增加的原因
(1)抗癲癇藥的矛盾反應(抗癲癇藥物的反常作用):
在常規藥物劑量時,其血藥濃度并未超過有效濃度的矛盾反應。即在治療劑量下出現新的發作形式。其可以是發作頻率的增加,也可以是出現新的發作類型。
A、 CBZ最多見。易在同時具有多種發作形式或伴有肌陣攣或失張力發作的兒童發生。前者常與其他抑制CBZ環氧化物分解的抗癲癇藥物聯合治療,使血中環氧化物濃度增高有關;而后者可能因CBZ激發或非持續全部性棘-慢波放電。
B、約2.3%~5.8%的LGS患兒口服或靜脈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促發嚴重或微小型強直性發作,其機理不明。
C、LGS加用氨己烯酸后有可能使發作增加或出現新的不典型失神、強直性發作等。
D,還有報告GBP單藥治療小兒部分性發作或全身性癲癇,出現肌陣攣發作。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