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特應性皮炎中醫藥研究及治療近況》內容預覽:
特應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又稱異位性皮炎、遺傳過敏性皮炎,是一種以皮膚瘙癢、皮疹呈多形性、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臨床表現的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據統計,80%?90%的AD在7歲以前發病,學齡前兒童的發病率為2%?3%,占小兒皮膚病門診就診人數的20%以上,其發病率還存在城市高于農村、在工業發達地區逐年上升的趨勢[1]。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兒童AD患者在目前基礎上還會逐年增加,然而對AD的治療迄今尚缺乏滿意的根治方法。因此,對AD的診治進行深入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謹就AD中醫藥的研究和治療近況綜述如下。
研究現狀:現代醫學認為,AD是一種慢性變態反應性皮膚病,遺傳因素是發病的主要原因。AD患兒常有先天過敏性體質,對某種或多種過敏原有明顯反應。流行病學調查發現,51%的患兒可由魚、蛋、奶等食物誘發,其血清中過敏源特異性IgE抗體陽性,且多伴有消化功能障礙,長期消化不良,或便秘腹瀉,或有腸道寄生蟲[2]。
傳統中醫學并無AD病名,根據其發病部位及形態特征,與中醫文獻屮的“奶癬”、“浸淫瘡”、“四彎風”相類似,多因母親在孕育期間過食肥甘滋膩之品,濕熱內蘊,或因情志內傷,郁火遺熱于胎兒,致患兒先天稟賦不足,素體偏熱,復因后天喂養不當,飲食不節,致脾虛失運,水濕內停,挾郁熱浸淫肌膚而發病。尤氏[3]基于中醫傳統理論,以清熱除濕、健脾益腎為法,采用中藥特應性皮炎煎劑施治,發現末梢血嗜酸性粒細胞(EOS)計數和血清總IgE在治療后均有明顯下降,且EOS計數顯著低于氯雷他定對照組。
朱氏等[4]進行了中藥皮炎消凈飲I號沖劑治療AD作用機理的實驗研究,發現該制劑可明顯抑制二硝基氯苯所致豚鼠耳腫及其真皮內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聚集,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作用與氫化可的松相似;并用單克隆抗體免疫熒光標記法檢測AD患者治療前后CD4/CD8水平,結果顯示,該制劑除明顯改善癥狀體征外,還可調節患者的CD4/CD8水平,使其達到正常水平,具有良好的抗炎和抗遲發型變態反應的作用。
李氏[5]的研究顯示,AD皮損的炎癥反應與細胞間粘附分子ICAM-1有顯著相關性,與局部炎癥的急性發展期關系較密切,中藥補腎養血煎劑(山藥、白術、茯苓、生地黃、當歸、首烏、薏苡仁等)可減輕實驗性皮炎豚鼠耳腫程度、真皮浸潤細胞數,抑制動物模型皮損中ICAM-1的表達增強,對急、慢性AD均有治療作用。
治療近況:對丁1D的治療,西醫目前主要采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抗組織胺藥、白三烯拮抗劑、免疫抑制劑、免疫調節劑及紫外線照射等,但因其療效與藥物的不良反應幾乎成正比,對兒童的生長發育十分不利,且遠期療效尚未肯定。中醫基于治病求本的理念,以調整臟腑機能平衡為目標,采取中醫辨證、中藥驗方及中西醫結合等方法治療兒童AD,在改善癥狀、減少復發、穩步提高患兒生活質量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辨證論治:因各醫家對AD的病因病機及所涉及臟腑的認識各有側重,故辨證分型的方法也各有不同。
鐘氏[6]按皮損表現分急性期和緩解期。①急性期辨證為風濕蘊膚型,癥見皮損潮紅、劇癢、抓之糜爛滲出,治以清熱祛濕,佐以健脾疏風,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②緩解期辨證為血熱風燥型,癥見皮膚干燥肥厚、瘙癢抓痕血痂為主,治以養血潤膚、祛風潤燥,藥用生地黃、玄參、何首烏、當歸、澤瀉、白鮮皮等,總有效率為82.8%?
《兒童特應性皮炎中醫藥研究及治療近況》完整版下載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以柯薩奇A組16型(CoxA16)、腸道病毒71型(...[詳細]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including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