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頸椎骨質肥厚增生以及頸部損傷等引起頸椎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刺激或壓迫頸部脊髓、神經、血管而產生一系列癥狀的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頸肩痛、頭暈頭痛、上肢麻木,嚴重者雙下肢痙攣、行走困難,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礙,出現癱瘓。多發在中老年人。
湖北省中醫院神經內科陳克進教授,出身中醫世家,行醫30余年,臨床經驗豐富,筆者有幸跟從陳教授學習,受益匪淺,茲將陳教授治療頸椎病的經驗與大家共享。
治療思路
(一)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1.行氣活血化瘀 陳克進認為,頸椎病患者病情尚輕則不來診治,及來診時一般已經病程比較長、病情比較重了。久病入絡在血分,故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善用元胡、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丹參、三七等藥來活血化瘀。又因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所以活血時配伍元胡、廣木香等行氣之藥。
2.用蟲類藥 蟲類藥辛竄之性較強,搜風通絡止痛力強,又有一定的毒性,可以攻毒散結,對氣滯血瘀、經絡不通有良效。陳克進治療頸椎病常用全蝎、地龍、僵蠶等藥,用時常配以法半夏、白術、茯苓等顧護脾胃。
3.驅除外邪 對于有風寒濕邪侵襲者,常運用葛根、白芷、防風、羌活等祛風通絡之品止痛,寒邪較重者加用桂枝、細辛等溫陽散寒止痛。
4.通中有斂 陳克進用“通”之法,常以通為主,輔以生龍骨、生牡蠣等收斂之品,使通中有斂。
(二)不榮則痛,榮則不痛
1.滋補肝腎 頸椎病多為中老年患者,肝腎陰虧,筋脈失養,故陳教授治療常配以沙參、石斛、炙甘草、枸杞、酸棗仁、夜交藤、白芍、當歸、阿膠、山萸肉等養腎陰、補肝筋。
2. 補脾養心 脾胃虛弱者,運用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等藥健脾益氣,當歸、白芍、川芎等藥養血活血,共奏氣血雙補之效。
3.溫腎散寒 對于陽虛驅邪不利者,常用桂枝、細辛、熟附片、干姜、杜仲、川牛膝等溫陽散寒祛風通絡。
(三)重視藥物性味
陳克進十分重視藥物性味,時常叮囑學生們要重視方藥的寒熱溫涼之性,辨清疾病的寒熱性質,不可寒熱不分,否則,不僅會治不了病,還會加重病情。
(四)注意調護
陳克進經常告誡頸椎病患者,要經常運動,可練練太極、八段錦等強身保健;伏案學習、工作時間過長則要站起來動一動,切忌長時間低頭;睡枕要低。
醫案舉例
患者,女,42歲,訴手指麻木2~3個月,以右手指麻木為主,從無名指到食指均有麻木,左手指偶有麻木,活動欠佳,頸項強直不適,左側頸肩背有疼痛,時伴有眩暈。否認高血壓、糖尿病病史,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處方:當歸10克,川芎6克,全蝎5克,地龍10克,僵蠶10克,生龍牡各30克,天麻10克,葛根10克,白芷10克,元胡10克,廣木香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7劑,水煎服,每日2次。
七日后復診,患者訴肢體麻木疼痛減輕,肩頸活動改善,守上方,14劑。并囑咐患者不要長時間低頭,伏案學習、工作時要注意姿勢;睡枕要低;多活動;不適隨診。
按 當歸、川芎養血活血;全蝎、地龍、僵蠶搜風通絡止痛;生龍骨、生牡蠣平息內風止痛;天麻既平肝熄風又祛風通絡止痛,為頭痛眩暈要藥;元胡、廣木香行氣行血止痛;葛根、白芷祛風散寒止痛,葛根還能增液舒筋以解頸項僵痛;法半夏、茯苓化濕健脾,甘草調和諸藥。全方通氣分、血分、絡分之邪,并有蟲類藥搜風通絡,龍骨、牡蠣、天麻息內風,葛根、白芷、天麻祛外風,法半夏、茯苓化濕邪,并且法半夏、茯苓、甘草不僅僅有健脾化濕之用,又能顧護脾胃后天之本,以防祛邪傷正,標本兼顧。故本方意在活血、通絡、祛風、止痛,以治頸椎病之麻木、疼痛諸癥。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