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性腸病最為常見的類型是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其發病機制主要由于肌體原本針對外來抗原的免疫應答轉向自身進行免疫攻擊,造成腸道上皮細胞的損傷,進而引起消化道的炎癥反應,患者可出現持續性稀水樣便,腹部絞痛,發熱甚至是便血。
第78屆美國胃腸病學會年度學科會議(ACG2013)于2013年10月11-16日在美國圣地亞哥召開。在本次會議上來自梅奧醫學中心的研究者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炎癥性腸病(IBD)患者發生腦卒中與心臟事件的風險增加。
研究者根據來自九項研究涉及150000名炎癥性腸病患者的相關數據估算了其發生腦卒中和心臟事件的風險并與正常人群進行對照,結果顯示,炎癥性腸病患者發生腦卒中和心臟事件的風險可增加10%到25%并且這種風險的增加在女性患者中更為顯著。
研究者建議臨床醫生應對這種關聯性予以重視并將治療重點放在控制傳統危險因素上,例如可以采取強制戒煙,積極治療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措施。
約150萬美國人被炎癥性腸病所困擾并且目前各型炎癥性腸病均無法治愈,這就要求患者需要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緩解癥狀。對患者合理的建議有:遵守醫囑,配合醫生治療;自我減壓;定期適量運動;飲食合理,營養均衡;戒煙等。
高血壓是腦卒中與心臟事件的一個已知危險因素,對于高血壓患者仍然給予相同建議。本研究并未提到采納上述建議的受試者人數。盡管研究得出了炎癥性腸病患者發生腦卒中與心臟事件風險增加的結論,但并未對其原因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