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徐州中心醫院院長張培影教授進行的研究顯示,腦出血患者發生破入蛛網膜下腔的發生率為7%,這些患者90天預后較差。 該研究結果發表于近期《卒中》雜志上。
張培影教授對此前在今年5月份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發表的INTERACT2(急性腦出血強化降壓試驗2)研究進行了分析。試圖明確腦出血破入蛛網膜下腔的預后價值。
INTERACT2試驗是一個開放隨機對照研究,研究對腦出血發病6小時內收縮壓增高的患者進行強化降壓治療與指南推薦的降壓方案進行比較。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發病90天時死亡或嚴重殘疾(改良Rankin評分3-6分)的獨立預測因素。
研究發現,在2582位志愿者中,192(7%)存在腦出血破入蛛網膜下腔,其與腦出血量較多及NHISS評分得分較高相關。腦出血破入蛛網膜下腔預測發病90天時死亡或嚴重殘疾。在校正年齡、地區、降脂治療、收縮壓、血糖、腦出血部位、腦出血破入腦室及隨機化治療后這種顯著性仍然存在,但是進一步校正基線血腫容量后這種顯著性不復存在。
INTERACT2研究介紹
該研究旨在探索在腦出血早期快速血壓下降是否對血腫的吸收和患者臨床預后帶來有益的效果。
該研究納入2839例,140家中心,過去6小時內發生自發性腦出血且收縮壓升高的患者,隨機分配入2個不同的血壓目標組,一組為患者強化降壓至140mmHg,另一組患者按照AHA/ASA指南推薦的血壓目標值進行降壓(180mmHg)。
90天時,強化治療組患者主要終點(90天死亡和生活依賴,即mRS評分為3-6分)發生率較低,但未達顯著性差異(52%vs.55.6%,P=0.06)。
該研究結論是,對于腦出血病人,強化降壓治療沒有產生顯著意義的死亡和嚴重致殘的下降。mRS分析發現強化降壓治療患者功能預后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