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對絕經后女性評估了不同級別的降壓藥與乳腺浸潤性導管癌和乳腺浸潤性小葉癌的相關性。結果表明,長期應用鈣離子通道拮抗劑(CCB)與乳腺癌危險相關,該研究是首個發現長期應用CCB與乳腺癌危險關系的研究。尚需進一步的研究確證這一發現并評估潛在發生的生物學機制。相關論文8月5日在線發表于《美國醫學會雜志·內科學》(JAMA Intern Med)。
該項基于人群的病例對照研究納入了年齡在55-74歲的女性受試者,浸潤性導管癌、乳腺浸潤性小葉癌病例數分別為880和1027例,856例無癌癥受試者作為對照組。這些患者均在近期并持續應用抗高血壓藥物。評估其患浸潤性導管癌和乳腺浸潤性小葉癌的風險。
結果顯示,當前應用CCB治療達10年及以上的受試者與浸潤性導管癌和乳腺浸潤性小葉癌風險增加相關[比值比(OR)分別為2.4和2.6].此種相關性與應用不同CCB類型有略微差異。而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和血管緊張素受體轉換酶抑制劑(ACEI)均無此種相關性。
點評
波士頓大學斯隆流行病學中心Patricia F. Coogan博士表示,該研究表明絕經后女性長期應用CCB與乳腺癌風險增加2倍以上相關,是有說服力的。但并非是首次發現CCB與癌癥風險增加的相關性研究。早在1996年,Pahor等人報告了一項研究發現,在老年應用CCB的人群中,所有癌癥風險增加72%有關,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這其中就包括增加乳腺癌風險65%.在隨后的1997年,另一項老年隊列入群研究也報告,曾用過CCB的人群乳腺癌相對危險度(RR)為2.6,有顯著統計學意義。這兩項研究均是小樣本研究,之后的較大型病例對照隊列研究均未能確證CCB與所有癌癥或與乳腺癌的相關性。對于那些已經應用CCB達9.9年之久的患者是否該停止應用的問題,Coogan博士給予了否定的回答,因為該研究僅是觀察性研究。同樣的理由,該研究的主要研究者Christopher Li也不認為這能改變臨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