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資料與方法
1995年~2006年墨玉縣人民醫院診治40歲以下的宮頸癌患者600例,按年齡分為兩組,≤40歲(年輕組)334 例(最小者僅18歲),>40歲(對照組)266例(最大者78歲)。對兩組發病危險因素(包括高危型人乳頭狀病毒 即HPV感染)、診斷方法、分期、臨床表現、治療方法等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應用χ2、t檢驗行組間比較,各組數據以χ±S表示。
2 結果
兩組發病相關因素:發病年齡、初次性交年齡、多個性伴侶、HPV感染、生殖道感染比較,年輕組均高于對照組,P<0.01 (生殖道感染P<0.05)。
臨床癥狀比較:分泌物多、不規則陰道流血、性交出血比較,年輕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P<0.01、 P<0.05,宮頸糜爛比較,年輕組低于對照組,P>0.05。
600例宮頸癌患者中,肉眼觀察診斷為宮頸癌114例,年輕組42例,對照組72例,均為侵入癌,臨床分期Ⅱb期以上。宮頸細胞學檢查(即宮頸刮片)發現癌細胞382例,年輕組234例,原位癌6例,Ⅱa期以前178例,Ⅱb期以后50例。對照組148例,Ⅱa期以前118例,Ⅱb期以后30例。宮頸活檢診斷為宮頸癌104例,年輕組58例,原位癌38例,侵入癌20例;對照組46例,原位癌24例,侵入癌38例。肉眼觀察及宮頸刮片可凝患者常規行宮頸活檢。
本組152例行非手術治療,182例行手術治療。其中96例Ⅱb期以后者輔以化療,兩組均隨訪至2006年12月(年輕組失訪70例,對照組失訪90例),3年生存率年輕組為63%,對照組為64.2%,兩組3年及5年生存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3 討論
近年來,年輕婦女宮頸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且預后較差,5年生存率低。多數研究者認為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除與早婚早育、孕產次有關外,性行為混亂、生殖道病毒感染等在宮頸癌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結果說明,年輕婦女宮頸癌發病率與早婚、多產等因素有關,亦與慢性生殖道病毒感染、性病及不良性生活等因素有密切相關。本資料顯示,年輕組多個性伴侶或再婚、HPV感染或生殖道感染的比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因此,對年輕婦女加強性衛生教育,對預防宮頸癌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宮頸癌早期癥狀不明顯,年輕人耐受力強,容易被患者忽視,所以,普查工作尤為重要。診斷時要提高對宮頸癌的警惕,青年婦女宮頸癌患者多數以接觸性陰道出血為主要癥狀,體征呈糜爛型者,容易誤診為宮頸糜爛。宮頸癌的病理過程為:宮頸不典型增生(輕一中一重)一原位癌一早期侵入癌一侵入癌,此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如能在不典型增生期確診并及時治療,早期宮頸病變的癌變是可預防的。宮頸刮片普查對宮頸癌的防止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研究顯示,幾乎所有宮頸癌都存在HPV感染的證據(尤其是有性生活者),特定類型的HPV感染與宮頸侵入癌及其癌前病變鱗狀上皮內瘤樣變發展密切相關。HPV感染狀態,常無明顯癥狀,需通過篩查對其進行監測。HPV檢測與細胞聯合篩查是用于高危人群檢測的必要手段。本資料結果顯示,年輕組HPV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因此,加強對青少年性知識、性道德教育,加強年輕婦女的防癌普查,對有行傳播疾病(STD)感染史、宮頸內皮瘤樣病變(CIN)患者,尤其是HPV陽性患者的積極治療,定期檢查、隨訪,以降低宮頸癌的發病率。宮頸癌早期癥狀不明顯,普査工作尤為重要。診斷時要提高宮頸癌的警惕,盡可能防止漏診誤診。
作者:米日古麗.吉力力 依巴代提.阿不都卡迪爾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