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或稱腹瀉病,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是我國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6個月~2歲嬰幼兒發病率高,一歲以內約占半數,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
嬰幼兒消化系統發育不良,各種消化酶的分泌較少,活力較低,對食物的耐受力差不能適應食物質、量的較大變化,因生長發育快,所需營養物質相對較多,消化道負擔較重,經常處于緊張狀態,易于發生消化功能紊亂而出現腹瀉。此外小兒胃內酸度比成人低,抗菌能力差,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腸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均較低,易患腸道感染而出現腹瀉。
一、小兒腹瀉易感因素
1.嬰幼兒消化系統發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適應食物質和量的較大變化;嬰幼兒水代謝旺盛,一歲以內每日攝入及排出的水分占體內總液量的1/2(成人為1/7),對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容易發生體液紊亂;嬰兒時期神經、內分泌、循環、肝、腎功能發育不成熟,容易發生消化道功能紊亂。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消化內科樓金玕
2.生長發育快,所需營養物質相對較多,且嬰兒食物以液體為主,進入量較多,胃腸道負擔重。
3.機體防御功能差 ①嬰兒胃酸偏低,胃排空較快,對進入胃內的細菌殺滅能力較弱; ②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IgA)和胃腸道分泌型IgA均較低。
4.腸道菌群失調 正常腸道菌群對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新生兒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腸道菌群時、改變飲食使腸道內環境改變時、或濫用廣譜抗生素時,均可使腸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失調,而患腸道感染。
5.人工喂養 母乳中含有大量體液因子(SIgA、乳鐵蛋白)、巨噬細胞和粒細胞、溶菌酶、溶酶體,有很強的抗腸道感染作用。家畜乳中雖有某些上述成分,但在加熱過程中被破壞,而且人工喂養的食物和食具極易受污染,故人工喂養兒腸道感染發生率明顯高于母乳喂養兒。
二、小兒腹瀉病因
(一)感染因素
腸道內感染可由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引起,以前兩者多見,尤其是病毒。
1.病毒感染 寒冷季節的嬰幼兒腹瀉80%由病毒感染引起。70年代國外證明了病毒性腸炎主要病原為輪狀病毒(rotavirus),其次有星狀和杯狀病毒、腸道病毒(包括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腸道腺病毒)、諾沃克病毒、冠狀病毒等。
2.細菌感染(不包括法定傳染病)
(1)致腹瀉大腸桿菌:根據引起腹瀉的大腸桿菌不同致病毒性和發病機制,已知菌株可分為5大組。①致病性大腸桿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為最早發現的致腹瀉大腸桿菌。EPEC侵入腸道后,粘附在腸粘膜上皮細胞,引起腸粘膜微絨毛破壞,皺襞萎縮變平,粘膜充血、水腫而致腹瀉,可累及全腸道。②產毒性大腸桿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可粘附在小腸上皮刷狀緣,在細胞外繁殖,產生不耐熱腸毒素(Labile toxin,LT)和耐熱腸毒素(stable toxin,ST),引起腹瀉。③侵襲性大腸桿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可直接侵入小腸粘膜引起炎癥反應,也可粘附和侵入結腸粘膜,導致腸上皮細胞炎癥和壞死,引疾樣腹瀉。該菌與志賀菌相似,兩者O抗原有交叉反應。④出血性大腸桿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GEC):粘附于結腸產生與志賀桿菌相似的腸毒素(vero毒素),引起腸粘膜壞死和腸液分泌,致出血性腸炎。⑤粘附-集聚性大腸桿菌(enteroadherent-aggregative E.coli,EAEC):以集聚方式粘附于下段小腸和結腸粘膜致病,不產生腸毒素,亦不引起組織損傷。
(2)空腸彎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與腸炎有關的彎曲菌有空腸型、結腸型和胎兒亞型3種,95%~99%彎曲菌腸炎是由胎兒彎曲菌空腸亞種(簡稱空腸彎曲菌)所引起。致病菌直接侵入空腸、回腸和結腸粘膜,引起侵襲性腹瀉,某些菌株亦能產生腸毒素。
(3)耶爾森菌(Yersinia):除侵襲小腸、結腸粘膜外,還可產生腸毒素,引起侵襲性和分泌性腹瀉。
(4)其它:沙門菌(主要為鼠傷寒和其它非傷寒、副傷寒沙門菌)、嗜水氣單胞菌、難辨梭狀芽胞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等均可引起腹瀉。
3.真菌 致腹瀉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毛霉菌,小兒以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多見。
4.寄生蟲 常見為藍氏賈第鞭毛蟲、阿米巴原蟲和隱孢子蟲等。
腸道外感染有時亦可產生腹瀉癥狀,如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膚感染或急性傳染病時,可由于發熱、感染原釋放的毒素、抗生素治療、直腸局部激惹(膀胱感染)作用而并發腹瀉。有時病原體(主要是病毒)可同時感染腸道。
濫用抗生素也可引起腹瀉,除了一些抗生素可降低碳水化合物的轉運和乳糖酶水平之外,腸道外感染時長期、大量地使用廣譜抗生素可引起腸道菌群紊亂,腸道正常菌群減少,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藥物較難控制的腸炎,有學者稱之為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AD)。
(二)非感染因素
1.飲食因素 ①喂養不當可引起腹瀉,多為人工喂養兒,原因為:喂養不定時,飲食量不當,突然改變食物品種,或過早喂給大量淀粉或脂肪類食品;果汁,特別是那些含高果糖或山梨醇的果汁,可產生高滲性腹瀉;腸道刺激物(調料、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也可引起腹瀉。②過敏性腹瀉,如對牛奶或大豆(豆漿)過敏而引起腹瀉。③原發性或繼發性雙糖酶(主要為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腸道對糖的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腹瀉。
2.氣候因素 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加;天氣過熱消化液分泌減少或由于口渴飲奶過多等都可能誘發消化功能紊亂致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