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腦脊液檢查
腰椎穿刺取腦脊液(cerebralspinalfluid,CSF)檢查,是診斷顱內感染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重要依據。CSF可被用于多種項目的檢測,主要包括外觀、壓力、常規、生化和病原學檢查等。然而,對嚴重顱壓增高的患兒,在未有效降低顱壓之前,腰椎穿刺有誘發腦疝的危險,應特別謹慎。
(二)腦電圖和主要神經電生理檢查
1.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是對大腦皮層神經元電生理功能的檢查。包括:
(1)常規EEG:借助電子和計算機技術從頭皮記錄皮層神經元的生物電活動。主要觀察:①有無棘波、尖波、棘—慢復合波等癲癇樣波,以及它們在不同腦區的分布,是正確診斷癲癇、分型與合理選藥的主要實驗室依據;②清醒和睡眠記錄的背景腦電活動是否正常。全腦或局部的各種原因腦損傷,均可引起相應腦區的腦電活動頻率慢化。不同年齡期的背景腦活動差異很大,若只用一個標準去判斷不同年齡期EEG易導致結論的假陽性。記錄時間不足20分鐘,未作睡眠中記錄是導致結論假陰性的主要因素。
(2)動態EEG(ambulatoryEEG,AEEG):連續進行24小時、甚至數日的EEG記錄。因增加描記時間而提高異常陽性率。若同時獲得發作期EEG,更有助癲癇診斷和分型。
(3)錄像EEG(video—EEG,VEEG):不僅可長時程地記錄EEG,更可實時錄下患者發作中表現,以及同步的發作期EEG,對癲癇的診斷、鑒別診斷和分型有更大幫助。
2.誘發電位分別經聽覺、視覺和軀體感覺通路,刺激中樞神經誘發相應傳導通路的反應電位。包括:
(1)腦干聽覺誘發電位(BAEP):以耳機聲刺激誘發。因不受鎮靜劑、睡眠和意識障礙等因素影響,可用于包括新生兒在內任何不合作兒童的聽力篩測,以及昏迷患兒腦干功能評價。
(2)視覺誘發電位(VEP):以圖像視覺刺激(patternedstimuli)誘發,稱PVEP,可分別檢出單眼視網膜、視神經、視交叉、視交叉后和枕葉視皮層間視通路各段的損害。嬰幼兒不能專心注視圖像,可改閃光刺激誘發,稱FVEP,但特異性較差。
(3)體感誘發電位(SEP):以脈沖電流刺激肢體混合神經,沿體表記錄感覺傳人通路反應電位。脊神經根、脊髓和腦內病變者可出現異常。
3.周圍神經傳導功能:習稱神經傳導速度(NCV)。幫助弄清被測周圍神經有無損害、損害性質(髓鞘或軸索損害)和嚴重程度。據認為,當病變神經中有10%以上原纖維保持正常時,測試結果可能正常。
4.肌電圖(EMG):幫助弄清被測肌肉有無損害和損害性質(神經源性或肌源性)。
(三)神經影像學檢查
1.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tomography,CT)可顯示不同層面腦組織、腦室系統、腦池和顱骨等結構形態。必要時注入造影劑以增強掃描分辨率。CT能較好顯示病變中較明顯的鈣化影和出血灶,但對腦組織分辨率不如MRI高,且對后顱窩、脊髓病變因受骨影干擾難以清楚辨認。
2.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l)無放射線。對腦組織和腦室系統分辨率較CT高,能清楚顯示灰、白質和基底節等腦實質結構。由于不受骨影干擾,能很好發現后顱窩和脊髓病灶。同樣可作增強掃描進一步提高分辨率。主要缺點是費用較CT高,成像速度較慢,對不合作者需用鎮靜劑睡眠中檢查,對鈣化影的顯示較CT差。
3.其他如磁共振血管顯影(MRA)、數字減影血管顯影(DSA)用于腦血管疾病診斷。單光子發射斷層掃描(SPECT)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均屬于功能影像學,是根據放射性示蹤劑在大腦組織內的分布或代謝狀況,顯示不同腦區的血流量或代謝率,對癲癇放電源的確認有重要幫助。
長期以來,人類得以生存往往會面臨高水平的基因突變,而這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所...[詳細]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是早產兒常見的呼吸系統并發癥之一。布**是一具有高效局部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