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隨著對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SAS)認識的逐步深入,打鼾(病理性)作為其典型的臨床表現之一,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此種疾病多不被患者重視,常會引起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呼吸衰竭、腦血管意外、血黏度增高等合并疾病,并可能引起夜間突然死亡,故被稱為“隱形的殺手”。西醫將其歸類為呼吸系統疾病,而中醫認為打鼾與多個臟腑都有關系,在此,筆者僅針對打鼾與脾胃病之間的關系作一淺述。
(一)古文獻相關記載
打鼾首見于《內經》,書中稱之為“息有音”,《素問·逆調論篇》:“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明確指出,睡眠質量較差伴隨打鼾者是由于胃脈之氣上逆,第一次提到了打鼾與胃的關系。
《諸病源侯論·癭瘤等病諸候》已把打鼾作為獨立的疾病歸于“鼾眠候”:“鼾眠者,眠里喉咽間有聲也……氣血若調,雖寤寐不妨宣暢;氣有不和,則沖擊喉咽而作聲也。其有肥人眠作聲者,但肥人氣血沉厚,迫隘喉間,澀而不利,亦作聲。”意在表明肥胖之人氣沉血厚,氣沉則不能通行上下內外,血厚則易導致阻塞不暢,故氣血失調出現打鼾。而“肥人氣血沉厚”的產生與脾胃功能失調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這是因為:脾與胃同居中州,胃納水谷,靠脾的運化、轉輸、升清將精微物質化生為氣血,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升胃降才能保證氣血運行調和。若脾胃功能失調,未能將水谷精微物質轉化為氣血運行周身,而是釀為痰濕停聚于體內,日久則形成肥胖,出現“氣血沉厚”的局面。
《景岳全書》在論陽虛喉痹時也提到打鼾:“蓋有因喉痹而過於攻擊,致傷胃氣者,有艱於食飲,倉廩空虛,亦傷胃氣者,又有身體素弱,不耐勞倦而傷胃氣者。凡中氣內虛,疼痛外逼,多致元陽飛越,脈浮而散,或弱而澀,以致聲如鼾睡,痰如拽鋸者,此肺胃垂絕之候……”意在表明因用藥過于峻猛苦寒,傷及脾胃,引起脾胃虛甚,不能制約元陽,元陽上浮,出現睡眠打鼾。其發病機理為峻猛苦寒之藥傷及脾胃,中虛則痰濕內生,脾胃虛甚引起元陽虛浮,虛浮之元陽攜痰濁上犯清竅,則會出現鼾眠。
(二)打鼾、肥胖與脾胃三者的關系
從以上相關古代文獻可以得出:第一,打鼾與脾胃病密切相關;第二,肥胖是打鼾發生的高危因素。而肥胖的主要病因又恰恰不離脾胃。脾為后天之本,人體所必需的一切營養物質來源于飲食,若脾運失健,胃雖能納水谷,但納入之水谷不能變化營養物質,反釀成痰濕,日積月累,則成肥胖。若胃熱則會胃納過旺,勢必加重脾的運化負擔,日久則脾運不健,痰濕蘊熱,復困脾胃,亦成肥胖。
肥胖之人往往多濕多痰,痰濕易于阻滯氣機,氣機失調,迫隘喉間而發鼾聲;鼾聲日久,氣機失調則更甚,痰濕難去,使得肥人更肥,二者形成惡性循環?,F代研究也證明,肥胖是打鼾發生的高危因素,40%的肥胖者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而病態肥胖患者患該病的比率則超過了90%。肥胖者頸部、咽部、舌及腭部等上氣道脂肪過度聚集,軟組織體積增大,導致上氣道變窄,仰臥位睡眠時咽部脂肪的下墜和頸部脂肪的壓迫使狹窄的氣道進一步塌陷閉塞,從而導致打鼾的發生。
由以上可知,脾虛胃強,釀生痰濕,痰濕滯留身體則成肥胖,肥人痰濕阻滯氣機則易出現打鼾,打鼾、肥胖、脾胃功能失調三者之間緊密關聯。
(三)從脾胃論治打鼾
既然打鼾與脾胃病之間有著如此微妙的關系,那么就有必要探討一下如何從脾胃論治打鼾。據《內經》所述,應降逆胃氣;據《諸病源侯論》,應健康減肥,即補脾清胃、利濕化痰、調補氣血;據《景岳全書》記載“速宜挽回元氣,以人參一味濃煎,放心徐徐飲之。如痰多者,或加竹瀝姜汁亦可。”意在培補元氣,回陽救逆化痰。
總之,從脾胃論治打鼾,其總的治療原則為補脾化痰、升清降濁。據此原則治療就可以使得氣血調和,氣機通暢,維持健康體重,從根本上治愈打鼾。相對于西醫手術療法的昂貴費用、高復發率、手術風險及后遺癥,中醫辨證施治,從根源入手,則更加科學合理。
(四)總結
從古至今的文獻以及研究結果皆表明,打鼾與脾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臨床上遇到打鼾患者,辨證責于脾胃者,應本著補脾化痰、升清降濁之法進行辨證治療。另外,本文僅僅是從脾胃角度進行論述,打鼾作為中醫問診信息范疇,臨床診治時還需考慮周全,辨證施治,才可以獲得滿意的療效。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