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在中國科技大學獲悉,由該校吳緬教授研究組與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張旭東教授合作,發現一種微小RNA149*分子參與了黑色素瘤的發生和發展。據了解,這一研究成果有望改觀當前皮膚癌治療現狀。
黑色素瘤俗稱皮膚癌,是一種危害性很大、發病率很高的惡性腫瘤。而p53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重要的腫瘤抑制因子,它在人類50%以上的腫瘤細胞中都具抑制腫瘤能力,但在黑色素瘤中,p53在多數情況下不具有抑制腫瘤的能力,甚至在某些藥物作用下,p53還起到保護腫瘤的作用。因此,黑色素瘤對大多數腫瘤治療藥物具有明顯的抗性作用,治療效果很不理想。這一“反常”現象長期困擾著中外科研人員。
吳緬等人研究發現,一種叫作RNA149*的小分子參與了這一“反常”現象。在黑色素瘤中,通過p53調控該小分子的含量,增加抑制細胞凋亡的蛋白Mcl-1的含量,從而使黑色素瘤細胞得以生存,這就揭示了黑色素瘤形成的機制。
研究人員通過對60位黑色素瘤臨床病人的病例樣本的分析研究,也證實了微小RNA149*分子的含量較健康人正常組織均呈顯著上升,意味著該小分子可以作為黑色素瘤臨床診斷的依據。另外,小鼠實驗表明,降低該小分子含量可以明顯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長,這為治療黑色素瘤提供了一個潛在的靶位,用于臨床藥物的研發。專家稱,這一研究成果將有可能用于改善黑色素瘤的診斷和治療。
相關研究成果不久前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