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海同濟大學、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第二軍醫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腺鱗狀細胞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ASC)常見的一種突變基因,這是這種罕見但特別致命的胰腺癌形式的第一個已知獨特分子標記。研究結果發布在5月25日的《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志上。
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的陸琰君(YanJun Lu)教授和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iles F. Wilkinson教授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陸琰君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腫瘤的分子生物學,腫瘤相關基因與細胞周期調控;腫瘤信號轉導途徑等相關的轉化性研究。
胰腺癌是最致命且難治的癌癥之一,生存率極低,因此被稱為“癌中之王”。在美國胰腺癌是第四位的癌癥相關死亡原因,每年大約有45,220例**病例,導致超過38,400人死亡。并且這兩項數字還在增長。中國內地的胰腺癌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近二十年增長了四倍。腺鱗狀細胞癌是一種不常見的胰腺癌形式,然而相比于較常見的形式其通常具有更差的預后。
Wilkinson教授說:“自一個多世紀前首次描述這些侵襲性的腫瘤以來,對于胰腺鱗狀細胞癌的認識進展甚微。其中一個問題是要鑒別出這類腫瘤獨有的突變。”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報告稱發現ASC胰腺腫瘤具有UPF1基因的體細胞突變,UPF1基因與稱之為無義介導的mRNA降解(nonsense-mediated mRNA decay,NMD)的一種高度保守RNA簡介信號通路有關。這是第一個已知的人類腫瘤NMD基因遺傳變異范例。
NMD具有兩個主要的作用。第一,細胞利用它來作為質量控制機制消除錯誤信使RNA(mRNA)——這些分子幫助將遺傳信息轉錄為生命必需的蛋白質結構。第二,它降解一組特異的正常mRNAs,其中一些mRNAs編碼了促進細胞生長、遷移和生存的蛋白質。腫瘤中喪失NMD有可能“釋放了這些分子的剎車,由此推動了腫瘤生長和擴散,”Wilkinson說。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