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課件】萊姆病研究進展內容預覽:
(點擊下圖可閱讀全部內容)
萊姆病(Lymedisease)是1977年Steere醫師在美國康涅狄格州萊姆鎮首次發現的一種蜱傳動物源性疾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病,病原體為伯氏疏螺旋體。該病蔓延迅速,臨床表現錯綜復雜,可累及多器官系統,與其他疾病不易鑒別,嚴重者可致殘、致死。因其危害僅次于艾滋病,在美國被學者稱之為“第二艾滋病”。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可以引起多系統、多器官損害,包括:腦膜炎、關節炎、神經根炎、慢性萎縮性肢皮炎、心肌炎、精神異常等,嚴重者可致終身殘廢、甚至死亡。
又名壁虱,專性吸血的有害節肢動物。屬蛛形綱,螨亞綱,蜱螨目,蜱總科。包括硬蜱科、軟蜱科和納蜱科。蜱類呈全球性分布,能借助寄主或載體擴散至世界各地。
形態蜱體較大,肉眼可見,形扁平,多呈卵圓形,棕褐色,長約2~13mm,外觀似蓖麻子或蠶豆,分為假頭和軀體兩部分。全溝硬蜱是我國北方萊姆病螺旋體的主要生物媒介,南方林區的粒形硬蜱和二棘血蜱是重要的生物媒介。
萊姆病的病原是伯氏疏螺旋體(B.b),是單細胞疏松盤繞的左旋螺旋體,長10μm~40μm,寬0.2μm~0.3μm。B.b具備疏螺旋體的形態結構基本特征,有大而稀疏的螺旋3~10個,兩端漸細,在暗視野顯微鏡下觀察可見菌體作扭曲、翻轉等螺旋體典型運動狀態,結構由表層、外膜、鞭毛和原生質柱四部分構成,包裹于外膜內的鞭毛作為其運動器官。B.b嗜氧,革蘭氏染色陰性,生長緩慢,分離周期為8~20h,適宜生長溫度為33℃。
萊姆病分布廣泛,呈世界性流行和地方性流行,其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區性,主要是在有利于硬蜱生長繁衍的山區、林區、牧區。萊姆病螺旋體在脊椎動物和蜱之間循環,傳染源即是儲存宿主,其種類繁多,已經查明30多種野生動物(如鼠、鹿、熊、山狗、野兔、孤貍、狼等)49種鳥類及多種家畜(狗、牛、馬等)作為本病的動物宿主,在這些動物中以老鼠危害最大。狗作為我國北方林區萊姆病螺旋體的主要生物媒介全溝硬蜱成蟲的主要供血者之一,可能是較重要的宿主動物。鳥類對萊姆病的遠距離傳播有重要作用。
萊姆病是B.b侵入人體后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根據病程經過;臨床可分為3個期,互有重合,多數病人并非三期俱備,實際上無癥狀者亦可發生血清陽轉。一期為局部損害,即慢性游走性紅斑(EM)及相關癥狀開始;二期為播散性感染,以及數周或數月內發生的間歇性神經或心臟癥狀;三期為持續性感染即晚期感染,多是在疾病發生1年后開始出現關節炎,起病數年后,亦可發生慢性神經和皮膚受累。
病史:是否有到疫區工作或旅仃史、寵物接觸史及蜱的叮咬史。典型的臨床表現:如有EM,或至少有一種晚期表現并經實驗室證實,可判斷為萊姆病。實驗室診斷:兩步法檢測萊姆病螺旋體抗體,即首先應用ELISA或IFA法,當有陽性或可疑標本時,應用Wb法去確認。新方法:蛋白質芯片技術,表面等離子體共振(SPR)技術和半導體量子點熒光免疫分析(QDsFIA)技術
【專家課件】艾滋病性病流行形勢與防止對策 內容預覽 (專家課件預覽:點擊下...[詳細]
【專家課件】常見脊柱疾病的X線分析-何冬 內容預覽: (專家課件預覽:點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