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胃鏡檢查診斷的慢性胃炎患者行幽門螺桿菌檢測,探討慢性胃炎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系,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24例,均由電子胃鏡及黏膜病理活檢證實為慢性胃炎。其中慢性淺表性胃炎33例,慢性糜爛性胃炎36例,膽汁反流性胃炎23例,慢性萎縮性胃炎32例。男82例,女42例,年齡22~75歲,平均年齡46.32 14.76歲。所有患者行“尿素酶試驗”前均無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等藥物史。
1.2 方法:
電子胃鏡下檢查黏膜情況,鋏取黏膜組織活檢,組織直達黏膜肌,在距幽門2~3 cm處取大彎側、小彎側黏膜組織各2塊,距胃角近端4 cm處取小彎黏膜組織2塊。幽門螺桿菌檢測在胃鏡時用快速尿素酶法檢測。
1.3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用χ2 檢驗,統計學處理由SPSS14.0軟件完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內鏡下病變類型與幽門螺桿菌檢測結果的關系
124例患者中Hp陽性率67.75%,慢性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桿菌陽性率最高,為90.63%,明顯高于其他類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膽汁反流性胃炎陽性率最低,為34.7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慢性糜爛性及慢性淺表性胃炎間幽門螺桿菌陽性率沒差異。
2.2 黏膜病檢情況與幽門螺桿菌檢測結果的關系
黏膜病理損害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數據注: ①②間χ2=3.891,P=0.049<0.05;②③間χ2=3.041,P=0.081>0.05;③④間χ2=3.902,P=0.048<0.05。糜爛患者幽門螺桿菌陽性率最高,為86.2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充血水腫患者幽門螺桿菌陽性率最低,為23.2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萎縮和腸化生之間沒有差異。可見幽門螺桿菌感染程度與慢性胃炎的病理損害程度密切相關。
3 討論
研究所有患者中幽門螺桿菌陽性率67.75%。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慢性活動性胃炎幽門螺桿菌陽性率高,慢性非活動性胃炎HP陽性率偏低,普通人群幽門螺桿菌陽性率達50%~80%。研究中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患者幽門螺桿菌陽性率高,分別為90.63%、69.44%,慢性淺表性胃炎為66.67%,膽汁反流性胃炎幽門螺桿菌在本次研究中陽性率34.78%,與前3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幽門螺桿菌感染產生IgE抗體,其抗原復合物能激活巨噬細胞內溶酶體的活性,參與巨噬細胞介導細胞毒性反應,導致免疫性組織損傷。胃小凹處上皮發生增生,發育異常,出現腸上皮化生,甚至發展為不典型增生。目前“慢性淺表特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模式已被臨床學者所認可,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落后地區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較發達地區高,其萎縮性胃炎及胃癌的發病率也較高。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有效阻止這個模式的發展進程。
綜上,慢性胃炎與幽門螺桿菌存在明顯相關性,因此,應該重視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治療,根治幽門螺桿菌可有效阻止胃黏膜慢性炎性反應的發生,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