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表在JCO上的一篇研究顯示,原位小葉癌患者進展為乳腺癌的中位時間為50個月,每年累積風險僅與病理學特征和是否接受化療預防相關,與年齡、家族史及預防性切除術無關。
近期一項新的研究1顯示,原位小葉癌(LCIS)患者的每年乳腺癌風險似乎與腫塊的病理學特征和化療預防措施有關,而與患者的年齡、疾病家族史或預防性手術切除情況無關。
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癥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乳腺外科醫生Pilewskie和她的同事表示,他們的研究可能是“對于LCIS患者考察的縱向時間最長的最大的單中心隊列研究”.他們分析了過去29年的數據,并將結果發表在9月14日的《th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期刊。“我們發現,經過病理學確認的單純LCIS女性的每年發展為乳腺癌的比例為2%,同時,采取了化療預防的女性的乳腺癌風險顯著下降,每年乳腺癌發生率<1%,”Melissa Pilewskie寫道。
配對亞組分析顯示,乳腺細胞形態的改變程度也會影響乳腺癌風險。
總的來講,研究者確認了1060例未患乳腺癌的LCIS患者,患者的診斷年齡為27-83歲(中位年齡為50歲),其中有56位患者(5%)接受了雙側**預防性切除。1004例LCIS患者選擇病情監控作為治療措施,其中有173例同時接受了化療預防措施,831例未采取化療預防措施。
患者整體15年累積乳腺癌發生率為26%.經過81個月的中位隨訪時間,研究者在150例患者中發現了168個乳腺癌病灶:63%的患者為同側乳腺癌,25%的患者為對側乳腺癌,12%的患者為雙側乳腺癌。大約1/3(35%)原位導管癌,29%浸潤性導管癌,27%浸潤性小葉癌。
進行了化療預防的女性的乳腺癌風險有顯著下降(10年累積風險:化療預防組7%,對照組21%;p<0.001)。多變量分析顯示,化療預防是唯一與乳腺癌風險有關的因素(風險比為0.27)。在巢式病例對照亞組分析中,作者指出“疾病體積”(LCIS切片數量與檢測的全部切片數量之比)與乳腺癌的發展相關(p=0.008)。
研究者發現乳腺癌風險與LCIS確診年齡、家族史或者其他潛在風險因素無關。
“眾所周知,化療預防在高風險女性中應用不足;這項研究強烈支持醫生和患者考慮化療預防在高風險人群中的作用,”Pilewskie醫生如是說。
Pilewskie和她的團隊在研究中寫道,“根據我們和其他人的經驗,LCIS患者通常會發展為低級或中級ER陽性的乳腺癌患者”,“通過使用選擇性ER調節劑或芳香化酶抑制劑作為化療預防可以降低風險增高的女性40-65%的乳腺癌風險,而來自NSABPP-1試驗的數據提示起源于LCIS的女性獲益更大。”
乳腺腫瘤培訓計劃(Breast Oncology Training Program)的主任Laura Kruper醫生在郵件中告訴路透健康新聞,“這項研究設計十分合理,可以解答許多重要的問題。我們應改為這項研究的作者鼓掌。這項研究的優勢之一是長期隨訪的LCIS患者數量巨大。”
“研究結果讓人感到意外。我們通常會告知患者,LCIS會使乳腺癌風險增高,不僅同側乳腺癌,對側甚至雙側乳腺癌的風險均會升高。但是該研究強調,該風險導致的乳腺癌并不是什么確診20年后才會發生的事情——風險始于LCIS確診,而確診為乳腺癌的中位時間大約只有4年(50個月)。這項研究提供了發展為乳腺癌的具體時間,并且能夠與患者共同探討。”
Kruper醫生希望,這項研究可以提高LCIS患者化療預防使用率并對患者進行更加仔細的隨訪。同時Kruper醫生也期待可以提高**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測普及率,“患者15年累積乳腺癌風險超過20%,這足以促使患者每年進行MRI篩查。”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