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根據發表在《Gastroenterology》期刊上的一**國研究顯示,糞便鈣衛蛋白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測試,有助于臨床醫生辨別器質性炎癥性腸病(IBD)和功能性障礙(腸易激綜合征,或者IBS)。
糞便鈣衛蛋白(FC)是由嗜中性粒細胞應對炎癥反應時,釋放出的一種胞漿蛋白。
它的陰性預測值達到87%時可以排除IBD,臨界值低于250微克/克對確定IBD緩解有90%的敏感性。一旦凍結,FC就是穩定的,與ELISA單克隆板可以進行更廣泛的比較,來自Gastroenterology網站上3月17日提前報道。
“這是一項關于內鏡下粘膜評估和糞便鈣衛蛋白之間聯系的大型研究,內鏡檢查1個月以測量鈣衛蛋白,” 高級研究員Ramesh P.Arasaradnam教授(臨床科學研究所)在一封郵件中這樣解釋。
“這種生物標志物可以非常有效的從IBD中區分出IBS,”他說。
Arasaradnam教授和同事對311例排便習慣改變的患者檢測鈣衛蛋白。在這些患者中,144例患者有IBS,148例患者有IBD,19例患者有其他器質性病變。
研究人員還比較了來自Buhlmann和PhiCal v2(這是已經取代了不再使用的PhiCal v1)專有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試劑盒獲得的FC讀數。
研究人員發現,要區分IBD和IBS,FC的臨界值50微克/克時,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88%和78%,以及79%的陽性預測值和87%的陰性預測值。受試者曲線下面積(AUROC)是0.84。
然而,當使用100微克/克的臨界值時,靈敏度升高到97%,特異性下降至76%,陽性預測值為75%,陰性預測值為97%,AUROC的值為0.88。
對于IBD患者,FC值低于250毫克/克與病情緩解具有相關性,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90%和76%, AUROC值為0.93。緩解是通過內鏡發現靜態疾病和組織學上無活性炎癥。
與儲存在4℃相比,存儲在室溫時,FC濃度顯著下降,尤其是FC濃度<100毫克/克時。如果在20℃冷藏,在使用緩沖溶液萃取之前,FC保持穩定至少六周。一旦提取至緩沖溶液中,它能在20℃保持穩定高達2.5個月。
Buhlmann 和PhiCal v2測試的結果相關性良好,FC樣品>250毫克/克的r2=0.95,FC樣品<250毫克/克的r2=0.72。
Julie Bass教授(就職于Missouri-Kansas城市大學醫學院,主持兒童慈善醫院炎癥性腸病項目)在郵件中表示,“給定的臨界值有助于確定哪些患者需要進一步可能的IBD。在那些已知的IBD患者中,它們對判定很有幫助,如果是活動性病變有關的癥狀 vs 被暗示的功能性癥狀,可能會存在于IBD患者病情緩解期。”
“糞便鈣衛蛋白,與其他臨床參數一起使用時,允許臨床醫生在選擇的患者中限制不必要的侵入性檢測,”Bass教授補充道。她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這項研究的人群是經過精心挑選的,以方便我們確認癥狀,評估胃鏡檢查的所有受試者,”研究作者寫到。“進一步的研究需要再基層醫療人群中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