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系統的病變常常是男性其他疾病的先兆。有研究顯示,男性不育者患睪丸癌風險增高,但不育與其他腫瘤的關系尚不清楚。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泌尿外科的 Michael 等研究發現,不育癥男性罹患腫瘤的風險更高,尤其在睪丸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整體腫瘤發生方面。文章最近發表在 The Journal of Urology 上。
該研究的數據來自 2001 年至 2009 年的 Truven Health MarketScan claim 數據庫,該數據庫主要內容為加入多種健保計劃的患者信息。研究對象分為 3 組:男性不育組、輸精管切除組(對照組)、非不育非輸精管切除組(空白組)。
共有 76083 名男性被診斷為不育(根據國際疾病分類第九版標準(ICD9)),平均年齡 35.1 歲。輸精管切除組和空白組分別納入 112655、760830 名男性,其中空白組每 10 個人與 1 名不育組成員配對,他們的年齡和隨訪時間相同。
隨訪發現不育組、輸精管切除組、空白組中發生腫瘤的人數分別為 600、919 和 3986相對于年齡校正后的國家平均水平,三組受試對象的腫瘤發生率(包括總腫瘤發生率和特定腫瘤發生率)更高。分析表明,不育組整體腫瘤發生的風險比其它兩組高 49%,睪丸癌的發生風險高 2 倍。
此外,黑色素瘤、前列腺癌、乳腺癌、甲狀腺癌、霍奇金淋巴瘤(HL)、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白血病的發生風險都比其它兩組高。與空白組相比,輸精管切除組整體腫瘤發生風險要高 22%,前列腺癌、黑色素瘤發生風險更高,而睪丸癌發生風險兩組無顯著差異。在不育組和輸精管組比較中發現,不育組整體腫瘤、睪丸癌,NHL 發生風險都更高。
上述結果表明,不育組、輸精管切除組及空白組腫瘤發生率均比年齡校正后的全國平均水平高。不育組腫瘤發生的風險要比其他兩組高,尤其在睪丸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整體腫瘤發生方面。
男性基因組中與生殖有關的基因多達 10%,生殖系統的病變很可能引起其他非生殖系統疾病。男性不育作為生殖相關病變的典型,可能會進一步損害身體健康。該研究的結果證實了這一點。但該研究只是揭露了男性不育患癌風險增加這一現象,不育與癌癥發生之間具體的機制仍有待研究。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