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東南大學附屬南京市第二醫院婦產科江紅秀、韓國榮、王翠敏等人發表論文,旨在觀察HBeAg陽性且HBV DNA高載量孕婦所生嬰兒用乙型肝炎疫苗聯合免疫接種后的母嬰阻斷效果及HBV血清學標志物的動態變化。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疫苗聯合高效價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免疫接種能明顯降低HBV母嬰傳播,增強嬰兒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保護性抗體,體內母源性HBeAg及抗-HBc亦隨之降低甚至轉陰。該研究發表在2011年第19卷第11期《中華肝臟病雜志》上。
研究人員回顧性分析了HBeAg陽性且HBVDNA≥106拷貝/ml孕婦127例,嬰兒出生后即刻及第15天于臀大肌注射高效價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出生時與第1、6個月于右上臂肌肉注射乙型肝炎疫苗20μg,隨訪其嬰兒至12個月齡。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及熒光定量PcR檢測嬰兒出生時及第1、7、12個月時的HBV血清學標志物和HBV DNA載量,觀察嬰兒出生時HBV血清學標志物模式、母嬰傳播率、疫苗接種后的HBV宮內感染率、抗-HBs陽性保護率及HBV血清學標志物動態變化。
結果顯示,127例孕婦分娩嬰兒均為單胎,出生時29例嬰兒HBsAg為陽性,其中11例合并HBV DNA陽性,母嬰垂直傳播率為22.83%。隨訪至1個月,10例嬰兒合并HBV DNA陽性從而發生HBV宮內感染,表現為HBsAg、HBeAg及抗-HBc均為陽性。2例嬰兒HBsAg弱陽性,伴有抗-HBs滴度的產生,后續隨訪中均轉陰,乙型肝炎宮內感染率為7.87%。非宮內感染嬰兒出生時HBeAg及抗-HBc陽性率分別為96.58%和98.29%,免疫接種后嬰兒HBeAg及抗-HBc逐步轉陰,均未產生抗-Hbe。非宮內感染嬰兒均產生有效乙型肝炎保護性抗體,乙型肝炎疫苗及高效價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聯合免疫接種后,嬰兒抗-HBs滴度從出生至12個月齡逐步上升,母源性HBeAg滴度逐步下降以至轉陰。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