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是一個難以捉摸的、嚴重疾病。有些患者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們有心律失常,因此僅僅靠癥狀是不可靠的。盡管有些患者房顫癥狀明顯,但是他們可能只感覺到很少一部分較重的發作。房顫可能間歇發作或無癥狀發作,因此,心臟節律監測是診斷房顫的關鍵。
有兩種情況我會探究患者是否有房顫。
一種情況是患者有間歇性的房顫癥狀。常見的癥狀有心悸、氣短、頭暈。如果檢查時沒有發現房顫,心電圖也沒有提示房顫,下一步就需要急診監測。我會根據癥狀的發生頻率、持續時間和癥狀的嚴重程度決定是否選擇監測。如果患者說每天都有心悸發生,那么選擇24小時或48小時Holter比較合適;對于幾周才有一次這種癥狀的患者,事件監測器或者移動心臟遙控監控是我的首選;對于幾個月才有一次癥狀發生的患者,特別是這種癥狀與嚴重的暈厥或者肺水腫有關者,我會使用2周或4周的外部監測,希望能捕獲到房顫發作。如果短期的外部監測沒有提示房顫,我將推薦植入式心臟監視器。這種微型儀器可以通過皮下注射的方式,不到1分鐘就可以完成安裝,電池壽命長達3年,可以被遠程監測,并且對捕獲房顫發作特別敏感。
另一種需要探究患者是否有房顫的情況是患者有可能有房顫所致的其他臨床情況或疾病,盡管患者并沒有上面所述房顫癥狀。由于卒中是房顫的主要結局,因此在常規機制不能解釋卒中發病的幸存者中找尋房顫顯得很有意義。事實上,這些“隱源性卒中”很有可能是由于先前沒有被檢出的房顫引起。因為這些患者再發卒中的風險較高,我會特別努力的找尋房顫。如果患者在卒中住院期間已經接受的遠程遙控監測,通常無需再使用外部監測,否則的話,我會直接植入外部心臟監測器。這種方式發現卒中的概率比常規隨訪高很多,發現房顫可以將“隱源性卒中”患者的治療方案由抗血小板治療改為抗凝治療。
另一個重要的未回答的問題是診斷房顫和在血栓性事件發生前進行抗凝治療,我們是否應該在有其他卒中風險的無癥狀人群(充血性心衰、高血壓、高齡、糖尿病)中篩檢房顫。找到一種成本效益比較好的房顫篩查方法仍然是一個挑戰,除了病史、體檢和心電圖外,我不會再使用其他的篩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