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動過速的中國專家共識》內容簡介:
慢性心衰也可合并室上性心動過速,常見的包括心房撲動(房撲)、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房性心動過速(房速)。
心房撲動(atrial flutter)是心房快速而規律的電活動,介于房性心動過速與心房顫動之間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頻率一般為250-350次/min,至少在一個體表心電圖導聯上心房波間無明確的等電位線。常呈2:1和4:1下傳心室。
《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動過速的中國專家共識》內容預覽:
節律不整。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包括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診治與無心衰患者相似。癥狀明顯,反復發作,可在心功能穩定狀況下進行射頻消融治療。在此不再贅述。
(二)流行病學
目前尚無慢性心力衰竭與室上性心動過速的流行病學資料。慢性心衰患者心房壓力升高、心房增大、心肌重構、纖維化,心房內傳導時間延長、心臟植物神經功能不平衡和房性早搏增多,易發生房速和房撲的重要原因或誘因。外科術后及導管消融術后也可并發各種室上性心動過速,國內資料統計顯示消融書后房速和房撲發生率分別為3.9%、1.6%.慢性心衰患者房速也可見于洋地黃過量、低血鉀,此時常伴房室阻滯。
(三)發病機制
房速發生機制常為觸發、自律性異常或微折返。絕大多數為房內折返機制。慢性心衰患者常存在器質性心臟病,心肌重塑,心肌纖維化,導致局部慢傳導或單向阻滯,形成折返。
慢性心衰患者如果過量使用洋地黃,可產生觸發活動,產生房速。
自律性房速常表現為短暫發作,一般100——175次/份,受兒茶酚胺影響顯著。
房撲發生機制為大折返激動,慢性心衰可發生典型房撲,也可發生非典型房撲。在心房肌受累明顯或外科/導管消融術后,與心肌纖維化或疤痕相關的非典型房撲發生率增高。
點擊下載***:《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動過速的中國專家共識》
研究表明,機體在創傷、感染等應激后出現的以分解代謝占優勢的高代謝狀態的主要...[詳細]
機體在遭受感染、創傷、大出血、大手術等打擊后將發生以高代謝狀態為特征的應激...[詳細]